本报记者 程成

4月19日至20日,刚刚履新的省长陈润儿深入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对我市“扶持一个企业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也让人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声名远播的羚锐。

25年前,神州大地劲吹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位于大别山区腹地的新县,一家依靠25.8万元扶贫贷款起家的信阳羚羊山制药厂,因产品单一,销路不畅,经营陷入困境。中医科班出身、彼时任新县药检所所长的熊维政临危受命。接任厂长后,熊维政通过考察学习、引进外资,成功对企业实施了现代化改造,羚锐制药应声而出。

25年后的今天,羚锐制药已经是“全国中药50强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更是被业界誉为“中国橡胶膏剂药业第一品牌”。而此时的熊维政,也早已成为羚锐的灵魂人物、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

新县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医药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中药分布独具特色,境内现有动植物、矿物药材2000余种。羚锐正是依托大别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成为国内贴膏剂药业中首家上市企业。在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中药材和油茶的种植,走上了稳定脱贫之路。

作为一家以药品研发、生产为主业的上市医药企业,稳定的中药材原材料供应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原材料要么向市场采购,要么自己种植。仅仅靠企业种植中药材,不仅费精力,成本也很难降下来。

为充分利用大别山区特有的中药材资源,拉长产业链条,羚锐制药先后组建羚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羚锐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和信阳羚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从自己需求的大宗原材料入手,筛选了颠茄草、水蛭、元胡、丹参等药用动植物,创建了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指导企业、当地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协议回收药材,帮带农民增收脱贫。

与此同时,依托大别山区丰富的油茶资源,羚锐制药母公司羚锐集团投资成立了河南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油茶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新县本地及大别山区的油茶资源,吸纳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进入到油茶种植、管理、采购、精炼加工的产业链条中就近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

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是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的是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逐年向好。2015年,羚锐制药各项经营指标再创佳绩,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净利润超过1亿元,达到1.3亿元,年末总资产达到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6%、73.9%和9.5%。

羚锐企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更多农户从事中药材、山茶树的种植,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户稳定脱贫。

近年来,羚锐通过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以产业辐射拉动本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安置了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帮带1万多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如果说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代表着“输血”,那么产业扶贫则代表着“造血”。“输血”直接关系到民生,固然是当务之急。但从长远来看,产业扶贫才是能够让当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治本之策。如今,羚锐这种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扶贫效果正逐渐显现。

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熊维政连年在人代会上为老区的发展呼吁,为老区的扶贫脱贫呼吁。熊维政也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熊老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熊维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经过多年的减贫,如今老区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困中之困”,只有走精准扶贫、“造血扶贫”的路子,因人因地施策,才能如期脱贫。

“羚锐根植于老区,羚锐的发展得益于扶贫,羚锐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国家的关心,更离不开老区人民的支持。”熊维政动情地说,“羚锐将努力做产业扶贫的推动者、践行者,为老区的精准脱贫,为老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