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孙浩然 李浩

一身简朴的衣着,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一个黑色的公文包,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4月19日,记者来到息县谯楼办事处庞湾社区,见到了这位由市中心医院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方建民。

外表普通像农民,但是方建民所承担的扶贫任务却不普通。这个由6个村民组,717户2563人组成的庞湾社区(其实也是行政村),至今还戴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摘掉“贫困帽”,且看方建民的扶贫“三部曲”。

“对症下药”:精准脱贫的重要因子

吃在庞湾,住在庞湾。方建民总说自己就是庞湾人。

“我们的第一书记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勤快,有空就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平时穿着也很朴素,一点官架子也没有……”说起方建民,社区支部书记王万荣忍不住夸赞起来。

精准扶贫,首先得精准摸清贫困根由。闲暇时间,方建民喜欢在社区里转悠,巷道院落,常留他的问候;田间地头,常见他的身影。遍访民情,谁家因病致贫,谁家因残致贫,他摸得清清楚楚。

“2015年我突发白血病,高昂的医疗费几乎让我放弃了治疗,方书记亲自联系市中心医院,帮我办理住院事宜。住院期间,他忙前忙后,找专家、安排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并且帮助我们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出院回家后,方书记还邀请我住院时的主治医师上门为我复查,我这条命都是方书记救的。”说着说着,61岁的侯桂平眼圈湿润了。

生了病,大家最爱找方书记,联系专家,安排住院,方建民有时候比群众还着急。“有他在,我们心里有底,也算是咱医院里‘有人’!”群众总是这样夸奖道。

项目引进:精准脱贫的根本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暂时脱贫不行,关键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濒临淮河,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发展现代农业,庞湾的这些优势非常明显。然而想利用起这些优势,必须要进行企业化经营和现代化运作。

前些年,息县鑫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意进驻庞湾发展生态农业,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幸搁置。驻村以后,方建民多次找到息县鑫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跟他一起分析庞湾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一起外出参观考察。方建民的执着和热心最终感动了这位负责人。

公司来了,项目有了,可村民却不理解,好好的自家土地为什么要流转给别人。

“你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土地流转给这家公司?是不是你和他们有什么猫腻?”

“我不流转,我们家一年的吃喝还得靠这两亩地呢!”

“我不拿村里一分钱,我来到这里就是想帮助大家致富的,请大家少安毋躁,听我算一笔经济账。每亩地一年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每天50元—60元不等的人员工资,这样下来大家可以算算一年能挣多少钱?”

有理有据,现今庞湾已流转土地近4000亩,生态农业正红红火火在这片土地上“发芽生根”。

美丽乡村:精准脱贫的前景

除了土壤肥沃,庞湾还被誉为“息县小南海”,是一个风景宜人的传统村落。

要想富,先修路。发展旅游首先要建好基础设施。在他的努力下,一条通往县城的6.3公里的主干道已通车;另一条是组组通的旅游路,已经开工,明年将全部完工;再一条就是约20多公里淮河边环村路,正在规划中。

路通了,信息也得通。通过方建民的努力,庞湾建立了移动基站,村民们再也不为向外界联系信号差而犯愁了。

为了进行坑塘改造,他还多次向派驻单位争取资金。2015年年底,市农办、市扶贫办下拨项目专款20万元,市中心医院、市卫计委拨付资金35万元,两项合计55万元,用于庞湾村的坑塘改造。

另外他还争取了污水处理项目,铺设污水处理管道2200米,窖井、检修井156个;景观绿化项目,投资20多万元,绿化道路5000米;电力增容项目,增加电力500千瓦,解决电力后劲不足问题。

与此同时,他多次带领村干部去郝堂村、新集村以及湖北的金卉庄园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组织村民整治村落卫生环境。2015年,庞湾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