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李海

“去年在培训班上学到的技术还真管用,今年的收入肯定要增加。”4月18日上午,浉河区董家河镇白马山村茶农彭新建捧着从自家茶园新采的毛尖青叶告诉记者,“不仅亩产上来了,茶叶的条形和口感也比以前好,等到夏秋茶下来,我还要尝试制作红茶。”

彭新建所说的培训班是去年浉河区针对该区茶农、茶商、合作社营销人员和村组干部进行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营销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信阳红茶加工关键技术要点、茶树绿色防控技术、夏秋季茶园管理技术等。类似的培训活动,浉河区每年都在举办,受益的茶农近万人。

信阳人视茶为珍宝,不仅因为其品质为绿茶中的上乘,更因它能为120多万茶产业从业者带来丰厚的馈赠。

“十二五”以来,随着一系列利企惠民思路、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我市茶产业的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210.8万亩,茶叶产量达5.7万吨,茶农人均年种茶收入超过5000元,茶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是我市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

“企业的发展成果已惠及周边4个乡镇26个行政村,直接解决了光山县1万余人的就业问题,仅去年一年,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田间劳动管理累计实现经济收入约6000万元。”河南蓝天茶业公司总经理李建说,茶企若要做大做强,就要与茶农抱团取暖,实现共赢。

如今,像蓝天茶业这样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园)+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大型茶企在信阳遍地开花。如此一来,不仅茶企有了稳定的货源和便于集中管理改造的茶园,茶农也有了“组织”,既降低了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销售风险,又可通过公司、合作社提供的质优价廉的茶种、肥料、设备等生产资料和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来降低成本,提质增效。

不仅仅是茶企、茶农在这片片绿叶之上浇灌着汗水、寄托着希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在不遗余力地做好“顶层设计”,为以茶兴企、以茶富农培育优良“土壤”。

小茶托起致富梦,一芽一叶总关情。

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心系春茶生产的市委书记郭瑞民来到信阳毛尖主产区——浉河区浉河港镇,上茶山、访农户、入车间、进市场,详细了解今春茶叶采摘、生产和销售的准备情况。“把茶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茶企业和种茶大户的带动作用,让茶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茶山之上,郭瑞民向随行的市农业局、市茶办、市供销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说。

曾几何时,包括我市在内的多地茶区都存在茶产业产能过剩、市场疲软等问题,若想让茶企、茶农进一步增收,唯有调整产业结构,帮助茶企转型升级,指导茶农掌握新本领。

“传统的茶叶交易市场和城区的茶叶专卖店只能吸引到本地以及周边的消费者,而网上卖茶则面向全国的消费市场。”80后小伙儿何世阳借助“互联网+”的春风,自去年2月开始,在京东商城和天猫网开设了信阳茶网上专卖店,在参加京东商城首届春茶节活动的第一天,公司就接到了300多份订单,销售额4万多元。

以茶兴业富农真。作为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健康、富民产业,茶产业也在“十三五”开局明确了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实现亩产值1万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作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的茶产业,在今后发展中有望逐步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茶叶产业化集群,在茶产业富农的道路上,信阳人一路走来,豪情满怀!

相关链接>>>让茶树成为茶农“摇钱树”

茶产业是浉河区的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已成为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浉河区坚定不移地把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把资源禀赋、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茶农的致富之源,转化为茶企的发展之本。注重开发生产市场潜力巨大、普通消费者需求旺盛的大宗茶叶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大力开展网上销售,多种形式拓展市场,真正让毛尖茶走出去;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秉承“生态优先、生态兴茶”理念,加强体系建设,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延伸茶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多元化产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把茶树变为茶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