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今年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期间,先后对我市商务中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等6个观摩点进行了观摩点评。这些观摩点不仅反映了全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而且展示了信阳的富民亮点和为民形象;不仅让参观人员感受到信阳的积极作为、跨越发展,而且让信阳人民更加提振信心、奋勇前进。

“一年一个目标,三年一个台阶,五年一个飞跃。”这是我市“十二五”期间产业集聚区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最新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入驻“四上”企业个数增长32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28%,新增从业人员达26万人。仅此可以看出我市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集在兴业、重在富民。这不仅体现了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总要求,而且符合信阳老区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富民需要兴业。无论从全省、全国还是全球来看,经济强省首先是工业制造大省,经济强国首先是工业制造大国,所以说,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由于我市是一个传统农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占比较大,与全省发达地市的最大差距就在工业上。因此,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关键要靠工业来拉动、来实现。近几年,为了切实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业上得力,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的发展理念,把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打好工业翻身仗,不但加快了富民强市步伐,而且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了新的贡献。

“创业犹如针挑土”,关键下好先手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既放眼全国、站位全局,又立足自身,着眼实际;既直面挑战、妥善应对,又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几年来,我市按照“一市一区三枢纽”的战略定位,紧紧抓住发达地区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中西部地区渐成产业资本“西进”集散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前沿优势、生态优势、民智优势,坚持“明确一个方向、选准一个地方、持续一个时期、兴起一个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集团化体系化引进和召开攻坚例会解决项目难题等新举措,全市上下形成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不仅使一大批引进企业落地生花,而且吸引信阳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争相“凤返巢”。信阳逐渐成为投资的洼地、创业的好地、兴业的宝地、住居的福地。

兴业为了富民。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靠干。为了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富民的“聚宝盆”,我市确立了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现代物流五大产业,不仅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用工岗位,而且成为培训群众致富实用技术的基地。从当年一块块空地上迅速崛起的厂房;从全市产业集聚区零起步发展到现在的13个;从鲜为人知的企业,到“中国手机生产基地”“中国(信阳)新兴家居产业基地”“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奖”“国家绿色建材高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信阳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等,可以看到我市产业集聚区,不但集聚了新兴产业,而且凝聚了全市人民“争先进、比贡献”的强大力量,更成为信阳对外展示良好形象的聚焦点。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打基础、才能利长远,兴产业、才能带全局,重实效、才能真富民。可以相信,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昨天起步艰难,今天步伐稳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天,一定会花开遍地、彩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