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高新区电子企业智能手机生产线。(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赵雪峰

4月的豫南大地,满目葱翠,生机勃发。

恰似这多姿多彩、昂扬向上的春天,老区信阳正因产业集聚而“变”,工业因“聚”而“变”,变得魅力十足,变得身强力壮。

今天的信阳,工业经济已经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活力迸发的强劲支撑。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信阳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后发优势正在日益显现——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2.7平方公里,较2010年新增30平方公里以上;“四上”企业10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3家,较2010年增加359家,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750亿元,是2010年的四倍;“四上”企业从业人员36.5万人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较2010年增加20万人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由2010年的44.4%提升到2015年的79%。

七年探索路,老区“聚变”时。信阳市统计局的数字印证了这一“聚变之力”:仅2015年一年间,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基础、利长远,兴产业、带全局,重实效、惠民生”发展思路引领下,全市上下聚焦载体、持续发力,推动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战略基础地位和综合带动能力持续提升: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同比增长16.3%;完成工业投资629.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8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42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98.7%,拉动工业增长9.8个百分点,在产业集聚区带动下,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0个。

夯实基础谋长远

在发展实践中,信阳决策层深刻认识到,产业集聚发展绝非一日之功、一年之力,需要稳打稳扎,越是干大事,越是需要注重基础性环节,越是需要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做透。

早在建设产业集聚区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信阳作为传统农区,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起步阶段没有经验、没有基础,生产要素保障能力也不行,必须先主攻一个主导产业来突破,这不仅是形成产业体系、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持久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长远之策。近年来,全市突出主导产业,瞄准集群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一抓到底。

“我们就是要让信阳的蓝天白云、青山秀水成为客商投资创业、修身养性的乐园。生态优势不仅要联系到农业、旅游业,更要紧密地跟现代工业、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信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委书记郭瑞民如是说。2014年3月,《信阳市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项目准入“门槛”。

每年拿出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0%以上,大力改善道路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新建道路240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238万平方米;每两周召开一次的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攻坚督导协调例会,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疑难问题;实行县区与产业集聚区主要领导套合任职压实责任,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引导干事创业……筑牢产业集聚发展根基、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连续数年,信阳在打基础方面持续加力。

如同一枚金币的两面,打基础和调结构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结构调整准,打基础方能有的放矢。新常态下,信阳按照“一市一区三枢纽”的发展定位,积极把握国家产业战略转移的机遇,以高端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先导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协调。

昨日,记者在河南天扬光电科技产业园看到,前来提货的集装箱汽车络绎不绝,放眼望去,挂的都是粤B、苏A、皖A打头的牌照。生产车间内,各条自动化生产线全都开足了马力,工作人员正在抓紧赶制京东方、南京中电熊猫、惠普等企业一季度所需订单。

“今年1月12日,我公司55英寸液晶模组正式下线,投入量产,填补了河南大尺寸液晶模组生产的空白。投产三个月以来,产品质量、产量全部达标。加上中、小尺寸的产能,每个月的产能稳定在90万片。一季度,企业实现产值7.1亿元,增长15%。目前订单已排到了下半年,企业24小时三班倒加快生产。”天扬光电总裁助理许力告诉记者。

据许力介绍,2011年8月,天扬光电一期1条18-32英寸液晶模组生产线正式投产。彼时,企业年产能仅有80万片。在政策引导和信阳高新区管委会帮扶下,天扬光电经过四期建设,主辅生产线和检测设备达30条,尺寸覆盖7-55英寸,年产能达1000万片,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液晶模组生产企业和中原地区最大的液晶模组生产企业,与京东方、华星光电、三星、LG、创维等液晶面板、液晶电视厂商保持长期合作。

目前,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已成为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首个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也是中国通讯工业协会确定的“中国手机产业基地”。在参观天扬光电、陆琪电子等一批高端电子产业项目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发出感慨:“这几年产业转移逐步加快,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众多行业萎靡不振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一个亮点。信阳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今后的主导产业是非常正确的,信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前景广阔。”

铸实链条兴产业

4月8日,羊山新区负责同志赴北京与中直采建材供应链有限公司进行对接洽谈,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中直采建材供应链有限公司是为中国建筑装饰500强企业提供全球范围的采购服务与销售的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具有中国建筑材料前百强品牌库及中国装饰协会旗下绿色环保产业链资源。“该项目若能落户小镇,将对小镇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及产品的深购远销产生深远的影响。下一步,新区还将继续咬准招商目标,点对点紧盯珠三角区域重点企业洋臣、佳居乐厨房家具、豪兴家具、融峰家具等,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大品牌在小镇落户,开花结果。”羊山新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对小镇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滚石上山的韧劲,三年前还是一片荒丘的信阳国际家居小镇,随着中亚海绵、永豪轩、畅忆森家具等9个项目在2015年落地开工,开工项目达到30个。目前,德胜家具、富利源家具、璞玉家具等10家生产企业在这里顺利投产,欧凯龙全球家居直销中心、万家荟兴业家居体验中心启动招商,检测平台、信息服务中心、融资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九大平台(中心)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同时,依托已落户的龙头企业,2015年,小镇引进了柘泉宜居、沃克斯电梯、广东佳居乐整体橱柜公司等配套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成功举办了“中国(信阳)新兴家居产业研讨会”,获得“中国(信阳)新兴家居产业基地”称号。

产业是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起点和基点。市委、市政府根据信阳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提出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力。2015年,我市一如既往地坚持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兴产业、带全局上,把开放招商、项目建设作为铸链条、建集群、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强力推进——

引导各产业集聚区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图谱,延伸产业链条,成功打造了现代家居、电子信息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再到优,形成了智能通信终端、智能显示终端两大产业链;现代家居涵盖从原辅料供应到研发制造、包装展销、物流配送全产业链;电商物流实现新突破,鄂豫皖一日达日均发单量突破10万单。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立足信阳比较优势,确定了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现代物流五大产业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针对千亿级产业集群中的细分行业,推动各县区培育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重点产业集群规模达2000亿元,有5个以上产业集群规模超百亿。其中,绿色食品、新型建材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680亿元和430亿元。

实施招商新模式。按照“明确一个方向、选准一个地方、持续一个时期、兴起一个产业”的“四一”招商思路,探索聚焦集团化、体系化引进,开放招商成效显著,特别是“三件大事”顺利推进:信阳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集聚电子企业89家,国际家居产业小镇签约落户企业63家,信阳义乌国际商贸城已与10余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在信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记者欣喜地看到,集团化引进的发展思路正在持续释放能量:电子信息产品已涵盖液晶面板、智能手机整机以及手机摄像模组等零配件,逐步呈现出互为支撑、互为配套的良好态势。目前,智能手机年产能达940万部,液晶显示模组年产能850万片。龙头项目进展顺利。手机产业园总部大厦地基处理已完成,生产基地8个在建项目厂房主体已完成;伯皇IT产业园一期工程厂房完成70%;图丽光电已经投产,首航通信标准化厂房已建至四层。开放招商成效显著。全年共签约项目9个,其中,在第十届豫商大会期间,天扬光电与广州的三木电器、众达电器、视嘉光电签订合作协议,拟建设中原液晶城。该项目达产后,年产智能电视240万台、电视墙拼接屏130万片、电脑显示器80万台、车载终端150万部,年产值90亿元。

产业集聚发展的巨大引擎,也带动了全市服务业企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集合构建的前进步伐。

“携程旅行网区域呼叫中心落户我区,已入驻关联企业40多家;国际汽车博览城引来央企中房集团投资控股;国际茶城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市场;北湖文化科技园区体育公园项目正在抓紧征地搬迁,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羊山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延虎说,羊山新区不仅要有家居小镇这块金字招牌,在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上也要有所作为,为营造优良的可持续招商氛围提供长久保障。

的确,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做强产业才能做大城市。城市没有产业就是“空城”,产业不依托城市也只能是“空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业中心区规划建设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和推进会,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坚持规划先行,推动与周边区域规划控制、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内商务中心区功能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同时,依据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在金融、商贸、文化、旅游、高端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谋划重点招商项目,在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信阳国际茶文化节等节会活动集中推介,持续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川渝等地区的招商力度,促进了一批项目签约落地。

截至目前,全市先后规划建设了7个商务中心区和3个特色商业区,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搭建平台。尤其是信阳市商务中心区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入驻企业年均增长107%,从业人数年均增长116%,实现税收年均增长113%,已成为信阳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久久为功惠民生

“我是今年春节回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招工信息,干了快两个月,感觉还不错,以后就不去广州打工啦!”前不久,记者在平桥产业集聚区超越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采访时,家住浉河区东双河镇的员工岳德珍告诉我们,她现在拿到的工资跟之前在南方打工时差不多,并且公司还包吃包住,更重要的是她每周末都能回家照顾孩子了。

如今,像岳德珍这样“昔日外出务工、今日返乡就业”的打工者,已有30多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产业集聚区企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战场。

在信阳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区天扬光电集团,不到4年时间,液晶显示屏生产线就从1条扩展到23条,用工从几十人发展到五六百人。而在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这样的企业有800多家,年用工需求达19万人。

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平桥职业教育集团公共实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和人力资源网上超市、劳动力市场招聘集市、市人力资源库等蓄才平台,我市统筹解决了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两道题”。

2014年,全市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9万人次,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5.6万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3万多元。仅2015年和2016年春节期间,全市产业集聚区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5万多人。

乘着产业不断集聚的东风,许多瞅准家乡发展商机和优惠政策的信阳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浙江省河南商会会长华长明回到家乡淮滨县,投资18亿元兴建浙商纺织工业园;潢川农民余飞创办的裕丰粮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糯米粉行业前三强的龙头企业……

安居才能乐业。2016年,我市将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内所有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将产业集聚区人口优先转为城镇居民,让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市民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在位于羊山新区的信阳国际商城,记者遇到了正在某陶瓷商铺门口装卸瓷砖的郑师傅。郑师傅告诉记者:“我家的房子和土地以前就在这里,现在虽然土地让新区征去建项目了,但是市场盖到了家门口,全家人搬进了安置小区,住进了楼房,还用土地补偿金买了小货车,每天跑运输,从国际商城送货到市内,一趟就能挣200元,一个月就能抵上过去半年的收入了。国际商城的建成确实给附近居民带来不少好处。”

自2009年河南省正式启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以来,7年的光阴,一个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让革命老区、传统农区信阳的工业实现了靓丽的转型和升级。从一张白纸到美丽画卷,信阳人用智慧与汗水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产业集聚画卷,也必将在“四个河南”建设中更出彩。

又是一年春光美,魅力信阳必将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