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县光彩实验学校校园一角。
本报记者 冯康松 摄

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人间四月天,红城新县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春意盎然,在这个美丽的季节,记者循着琅琅书声走进新县光彩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张星原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爱上了学校生活,我们学校食堂环境优雅、宿舍干净整洁、浴室设备齐全,有专门的美术、音乐等教室,还有专门照顾我们的生活老师,真好!”

据校长张热明介绍,学校的建设,一是可解决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特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困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二是可进一步完善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资源均衡配置;三是可有效缓解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这所崭新的学校里,来自全县各乡镇的200余名留守儿童免费寄宿,温暖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倍感温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像新县光彩实验学校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在我市有小学226所,占农村小学总量的23.32%,初中有224所,占全市初中学校的84.85%。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推手,是打破教育城乡壁垒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广大农村儿童少年的具体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效益。

我市地处豫南大别山区,是重要的劳务输出地,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21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8%,留守儿童近30万人。

据统计,我市留守儿童中,双亲外出的占37.85%,单亲外出的占62.15%。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抑郁、心态失衡,学习成绩下滑,性格孤僻、任性、自私。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部分孩子行为习惯差,法制纪律观念淡薄。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市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抓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既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一般规律,又要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

多年来,我市在推行寄宿制学校方面做了一些试点,在多个城镇建了寄宿制学校,效果比预期还好,“建一个,满一个,供不应求”,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我市各学校通过细致摸排完善留守儿童台账,确保对每一名留守儿童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并落实代理家长制、全程监护制、家校联管制等制度,有效避免留守儿童管理、关爱缺位。在留守儿童集中学校设立100余部爱心电话,建立50多个爱心小屋,畅通亲情沟通渠道。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自卑、敏感等问题,在8所关爱留守学生示范学校率先开设心理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留守儿童排解心理压力。

据新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县常年在外务工群众达8.7万余人,留守儿童超过2.2万人,部分乡镇留守儿童比例甚至接近50%,他们的教育与生活难题亟待解决。2014年,新县依托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筹资兴建了九年一贯制光彩实验学校,并于2015年秋季顺利开学,让247名留守儿童实现了免费寄宿,其中57名特困留守学生更享受到在校免费就餐的福利。同时,为改善农村学校学习生活条件,新县将校舍改造与营养餐食堂建设纳入2015年十大民生工程并推动实施,真正让留守儿童吃得好、住得暖。

当提到寄宿制学校的好处时,新县光彩实验学校教师吴兰兰说:“不少山区的农村学校只有少量学生,这些学校地处偏远,教师不愿意去,好的教师也留不住,这使得当地孩子很难享受到好的教育。如果在一些城镇大力推动寄宿制,把学生引进来,由于城镇的条件好,就能留住好老师,学生也能安心上学。”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长效机制;完善以各级财政为主,多渠道并举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城区学校布局,科学配备寄宿制学校教职工,为广大农村孩子创建公平、和谐、优质的教育环境,力争让每个孩子生活在爱的阳光下。

通过采访,记者欣喜地看到我市在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将取得更好的成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