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钱晓玲(右二)正在指导茶农种茶。
本报见习记者 董智傲 摄

本报记者 周海燕 通讯员 王娟

种茶对于钱晓玲来说,不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文化传播,更是她痴迷的人生梦想。千百年来,茶在国人心中孕育的厚重与沧桑,对钱晓玲来说是莫大的财富,同时也是艰难的挑战。

钱晓玲,河南省政协委员,现任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1年注册成立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流转荒山6000亩整片开发茶园。2004年,投资1650万元,将5000亩荒山改造成良种茶园基地。2006年3月注册成立罗山县灵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与1200户茶农及小型茶园园主签订了合作协议,可控茶园面积达2万亩。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员达2000多户,将8万余亩荒山改造成了标准示范茶园,公司自有茶园5.6万亩,依靠茶叶种植加工,入社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了荒山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规模经营效益提升、周边农民增产增收的多重效应。

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合作社、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农户得到了实惠,钱晓玲和她的合作社、公司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极大认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省、市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灵山茶业专业合作社、灵山茶业公司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标准化茶园建设示范区”“全国优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青年文明集体”“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等20余项荣誉。钱晓玲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河南省优秀政协委员企业家”“河南省茶文化传播先进个人”“河南省十佳科技创新人才”等。

从一个普通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从一个普通的公司董事长到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市劳动模范,10多年间,钱晓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她的智慧、胆识和汗水,铸就了豫南茶农的中国梦。

心怀理想,立志造福茶乡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钱晓玲,除了和那个时代众多的孩子一样家境贫困、缺吃少穿外,还由于姥爷是“黑五类”,又比别的孩子多了一层桎梏。可她生性倔强,天资聪颖,贫困、饥饿、白眼,似乎更激发了她刻苦学习和追寻梦想的渴望。小学5年级时,这个一向被老师认为才思敏捷、有写作天赋的好学生,却在《我的梦想》这篇命题作文里,咬破笔杆只写了一句话:要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也正是这句看似稚嫩、实则厚重的无欺童言,老师不仅在她的作文上画了一朵鲜艳的小红花,还写下了“小小年纪,志存高远,坚持不懈,定能成功”的十六字评语。老师的鼓励无疑成了激励她一生奋斗不息的箴言,也绘就了她独放异彩的人生画卷……

在钱晓玲的家乡,中国茶都信阳南边不远处有一座灵山,这座山因山脉走向,峰峦气势极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而得名,具有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湿润气候。此外,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鸟类保护区于一体的灵山,自然环境更是无可挑剔。然而,在这样良好的茶叶生长环境中,由于长期以来茶户分散经营,茶业的优势没能体现出来,以至于不少茶农端着“金饭碗”没饭吃。作为土生土长的信阳人,钱晓玲领悟到了茶业产业化背后的无限商机,决心投身信阳茶产业复兴之路,依托茶产业带领家乡的群众实现增收致富。2001年3月,钱晓玲在罗山县周党镇注册成立了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为自己的茶叶品牌起了一个好听又灵动的名字:仙灵。1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购买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承包荒山等形式,现拥有山场、茶园5万余亩。经过苦心经营,这5万亩茶园中有2.3万余亩已经成为丰产园,2.5万亩已经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茶园建设示范区”“国家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用她睿智的眼光、干练的作风、顽强的毅力、自信的风度、诚信的理念,依托产、供、销一体化手段,让灵山脚下的茶业发展彩旗飘扬,让家乡的农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生活,灵山茶业也俨然成为茶界一道夺目亮丽的风景。这个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钱晓玲,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她“要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的梦想。

创新模式,带领群众致富

钱晓玲一边精心做着茶产业,一边密切关注国家的有关农业政策,尤其是惠农政策。2002年,我国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2005年,农业部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为许多农民找到了出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钱晓玲多次到有关部门咨询请教,在理解了文件的精神实质后,牵头成立了罗山县灵山茶叶生产合作社和灵山茶叶协会。她创新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科研院所”的生产管理模式,吸引周边2200余农户加入合作社,形成了环环相扣、互惠互利、坚固而又灵活的产业链条。合作社免费举办茶叶种植、采摘技术培训班,赠送茶农茶具和茶叶书刊,并在种植期间派技术员到茶园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茶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疏通了农业技术推广通道,使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更加方便快捷,普及对象更加准确。对茶农常年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服务,使茶农一加入灵山茶业就不再为种茶难和卖茶难而发愁,让茶农依靠科学种茶收入连年递增。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提高了农民经营和管理茶园的水平,使茶叶品质和产量得到大大提高,公司收上来的茶叶质量有了保障,利润大了,农户也增收了,互利互惠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

茶农张现有,有18亩茶园,由于管理落后,加工粗糙,又不善推销,茶叶卖不出去,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气之下,茶园荒芜了两年。自加入灵山茶产业链后,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茶农陈国汉,因年纪较大,无能力管理茶园,2亩多茶园基本处于望天收状态,生活一直靠政府救济。现在,陈国汉每年收入近2万元,喜得合不拢嘴,见人就夸:晓玲好,党的政策好。茶农们看到加入灵山茶产链有利可图,所以十里八乡来要求入社的人常年不断。

精于科研,优化产业结构

“以质量求生存,做无公害好茶”一直是钱晓玲制茶的准则。为此,她以浙江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高薪聘请资深专家亲自指导茶叶种植与产品加工,并成套引进先进的炒制加工设备,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

信阳茶叶种植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经中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化验发现,信阳所产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非常高,占茶叶有机成分干重的38%,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2008年,钱晓玲登门拜访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茶叶专家杨贤强教授,学习提取茶多酚技术。开始了茶叶副产品深加工,与中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进行工厂化茶多酚提取。茶多酚项目的成功投产,每年公司新增收入4000余万元,不仅解决了160人的就业问题,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茶产品的附加值和利用率,推动茶叶深加工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极大地增强了信阳市在国际茶产业上的竞争力。

2010年,信阳市决定研发信阳红茶,她再次带领技术人员赴浙江大学学习技术,并多次派员工去多家红茶生产企业参观学习,还与杭州著名红茶生产企业联手,共同探究信阳红茶。经过20多次往返,试生产红茶1500多公斤,钱晓玲终于制作出了满意的红茶——“仙灵牌”信阳红。“仙灵牌”信阳红具有金毫显露、条索紧细、滋味甜醇回甘、汤色红浓明艳等特点,品质超群,一面世就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在当年第四届中国(郑州)茶业博览会上获得“红茶王”“金奖”两项最高荣誉,在全国高科技“三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奖。

2011年,公司与市农科院、浙江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签订了长期科研合作合同,成立了“信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主研发机构,开展了茶树育种、栽培、茶叶加工、茶叶新品种研发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先后研发创制了茶多酚、茶微粉、红茶酒等20多个茶产品。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大爱无疆,热心公益事业

钱晓玲投身茶产业的初衷就是为实现“做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的梦想,一边精心做着茶产业,一边思考着如何造福乡里、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为茶农增收是回报社会,为群众解难同样是回报社会。几年来,公司出资帮助30多名失学儿童圆了求学梦,为农村留守儿童购买新衣服、新书包和学习用品,使孩子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周党镇学生陈金水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境贫困,钱晓玲就承担了他的所有学费。陈金水非常珍惜晓玲阿姨的这份深情,不仅学习特别刻苦,还喜欢帮助别人,如今已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80多岁的李奶奶无儿无女, 钱晓玲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孝敬她,一年四季,适时为她添加新衣,经常抽空到她家里看望她。一次,李奶奶患重感冒,发烧咳嗽, 钱晓玲知道后,立即将她送往医院,亲自在病床前伺候,两天两夜几乎没合眼,医生和病友都夸李奶奶的姑娘孝顺、心细。10多年来,她先后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孤寡老人、向地震灾区捐款、修路架桥捐款达1000余万元,接纳140多名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使他们摆脱贫困,重新扬起了理想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