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黄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林间蒸腾的雾气,坡上怒放的杜鹃,枝头新绽的嫩芽……新县西河湾又一个美丽的春天来了。
人间四月天正是寻春出城的最美时节。4月7日清晨,西河湾被一群熟悉的踏春者轻轻唤醒。时别三年后,古朴村落的惊艳亮相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开坛论剑、学而论道”一个首次在“村里”召开的乡村领域盛会——2016中国(新县)乡村复兴论坛成为今春西河湾最有内涵的风景,而“红城”新县也再一次站在了乡村复兴的新高点。
“论坛选择在西河湾举行,是让与会人员亲身感受复苏中的原生态豫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在体验感极强的环境下,深入探讨‘缘何乡建、为谁乡建、如何乡建’的实际问题。”故地重游,让论坛召集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更加肯定了自己的选择。
三年前,来自国内外的516名设计师与专家,共同参与了“英雄梦、新县梦”大型公益规划设计活动。三年中,新县留下了国内外众多参与者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和人生中难以磨灭的梦想实践。三年后,600余位怀揣“乡建情怀”的业内外人士重踏新县,来到西河湾开大会,看看复兴之中的一城三线,看看精准扶贫的传统乡村。
西河湾粮油博物馆从未如此热闹,7日上午,主题为“永续与共享”的实践论坛点燃了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火花。国内外知名乡村建设代表和专家学者、基层政府部门领导、乡村创客等,就乡村建设和乡村遗产的典型案例展开了探讨交流。
“与其把乡村像文物一样定格在某一个历史时刻,不如把它回归到一个活的、当地人用的村庄。”曾参与设计西河湾粮油博物馆的中央美院副教授何崴的设计理念就是活在当下,“乡建不只是盖房子,建筑师必须设身处地从农民的角度去帮他们想办法省钱、赚钱。”
2013年,初次踏入西河湾,何崴的设计灵感被一座上世纪废弃的粮油交易所激发,直觉告诉他,这里太适合做一个村民的公共空间了。从产业入手,他建议利用起西河湾的茶油资源,恢复手工榨油工艺,在这个旧粮油交易所里建立一个博物馆,让手工榨油成为一个吸引游客的噱头,带动西河村的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起来。2014年11月25日,8点55分,村民特意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当地唯一一架还可以使用的老油车在30年后重新开始榨油,尘封已久的儿时记忆慢慢苏醒,古老的西河湾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张思恩正是被这种浓浓的乡愁召唤回来的。2014年新县启动西河湾古村落保护工程后,在外打拼多年已是而立之年的他重新踏上了故乡的热土。回乡后,他成立了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全村入股的村民合作模式,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在整个村庄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足够的理性,没有大拆大建,同时张思恩也用自身影响力引导着当地民间尊老敬老孝道文化、邻里和睦文化的回归。他制定的最小干预的精品度假模式,吸引众多城里人来此观光旅游,也由此开启了“美丽新西河”的旅游模式。
作为“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项目的总指挥,孙君一直在思考: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中国?孙君说:“我们的血液里都会流淌着一个想象的中国,我们的目的就是找到那个心目中的中国。”中国文化强调天、地、人,如何把它们融入乡村建设中?孙君认为,“天道”是中国人的信仰,信仰融入在柴米油盐的生活当中。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要推动精神层面的乡村规划,也要正确认识农耕文明。“农道”是指大国小农,固农安邦,有田、有人、有房、有村,不能让农民失去土地,要让农民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田,田人合一、传宗接代、建房筑祠。“人道”即孝道,大国因为小家而美,乡村要形成地、人、房、村完整的链条。“我们不要给农民强加概念,保留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可以适度融入城市文明。”
论坛上,一场场新颖前卫的主旨演讲让人如沐春风,场外,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展示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做工精美的绣花鞋、沧桑古朴的织布机、香甜可口的葛根粉……前来咨询洽谈的宾客络绎不绝,这不仅为参会各方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交流平台,还能促进参会各方有效对接,帮助项目与项目、项目与资金、项目与创客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村建设众筹模式在本届论坛也有相应的表现。
当工业文明冲击乡村文明,环境问题的出现、道德的滑坡,让现代人开始反思并希望通过乡村文明获得拯救,“礼失求诸野”。在民间,一大批草根阶层已经开始悄然行动。主角不仅有本土农民,还有一些怀着理想的知识分子,也有政府与社会团体、村民组成的合力群体。“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共享已成共识,乡村复兴论坛搭建了中国乡村建设与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全新合作交流平台。真正的乡村复兴,一定是在文化引领下而进行的价值挖掘、资源整合、思想交流和行动实践。在乡村复兴的‘热话题’下,我们要有‘冷思考’,牢牢坚持乡村复兴的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着力打造乡村复兴的‘硬环境’和‘软实力’。”开幕式上,新县人民政府县长、论坛东道主吕旅一语中的。
古村落抖落出历史印记,土特产出落成魅力产品,老土屋弥漫出乡愁气氛,小石板路招引来八方游人……城里人来村里消费,留守农民不出村就能增收,脱贫计划就这样逐步使留守者变成了幸福的守望者。乡村复兴归根结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复兴的春天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