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黄宁

人间四月天,乡约西河湾。4月7日上午,2016中国(新县)乡村复兴论坛在美丽的西河村盛大开幕。新县人民政府县长吕旅在开幕式上所作的主题演讲赢得了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论坛间隙,吕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我是新县人民政府县长,也是西河村的名誉村长。作为国内首次在‘村里’召开的乡村领域盛会,2016中国乡村复兴论坛落户西河,既是新县36万人民的荣幸,也是西河人的骄傲。”吕旅言语中透着满满的自豪。

“新县是革命老区,是坚持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中心地。革命战争年代,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5.5万优秀儿女的生命。这些先烈和英雄们的梦想,就是要让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的生活。新县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尚有42个贫困村2.32万贫困人口。让这些人共同步入小康,是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梦想,也是县委、县政府的政治责任和担当。”吕旅说,他深爱这片红色的土地,也深知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为此,他立足新县自然禀赋,致力于古村落保护利用,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和北京绿十字,倡导发起了“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开启了多团队参与、县乡村联合共建的古村保护发展实践。

谈起乡村复兴,吕旅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们围绕‘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倡导‘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理念,依托古村发展养老养生、健康旅游、民宿体验、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彰显古村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挖掘打造了一批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古村落,全县共有6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3个村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

在实践中,吕旅对乡村复兴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用“安静、尊敬、干净、路径”八个字来表述自己的真知灼见。

“安静,是指乡村复兴‘热话题’下要有‘冷思考’。”吕旅说,从1931年梁漱溟先生倡导实施乡村建设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乡村建设一直是个时髦的话题,特别是党中央提出要让村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后,在全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复兴热潮,但在喧嚣热闹的背后,应该冷静地面对。如何看待“乡愁”和“愁乡”、“被复兴”和“自复兴”、“保护”和“开发”,对这些问题必须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

“尊敬,是指乡村复兴的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文脉;红线意识,就是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吕旅认为,乡村的建设、规划、设计,要尊敬历史风貌,植根于乡村、植根于历史;要尊敬自然生态,敬畏自然生态,坚决不让村庄成为孤零零的村庄,坚决不让村庄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要让乡村之美,不仅仅体现于村落之美、民居之美,还要体现环境之美、生态之美,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融合;要尊敬村民意愿,政府不能当“独裁者”,专家不能当“呼喊派”,社会资本不能唱“独角戏”,群众才是乡村复兴的真正主角。

“干净,是指乡村复兴的‘硬环境’和‘软实力’。”吕旅认为,在乡村复兴中,既要打造乡村的美丽颜值,又要提升乡村的内在气质。要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上下功夫,做到环境洁净。要重视传统的民风民俗和乡风文明,留住乡村的根和魂,让民风民俗正本清源,乡风文明弘扬传承,让大家在美丽乡村里,不仅能看得见乡愁,更能通过村民的质朴、厚道、热情,体会到看不见的乡愁。

关于乡村复兴的路径,吕旅同样有着深思熟虑。他认为,乡村复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机制和模式,不管是在规划建设上,还是在产业发展、资本运作上,都应该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规划建设上,乡村之美要体现出乡村文化的特色之美和乡村建设的差异之美。而在产业发展上,新县有着成功的探索,其特色产业带动、景点景区依托、乡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多种模式渐成气候,且相互开放融合,很好地促进了乡村复兴。在资本运作的多元化上,要处理好工商资本下乡和内置金融发展的问题、工商资本与村民利益关系处理的问题,最终实现乡村复兴的永续和共享。

“乡村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要我们坚持做到‘安静、尊敬、干净、路径’,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多乡村的复兴之梦,实现‘英雄梦、新县梦’也就指日可待!”采访结束时,吕旅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