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教育,寄托着一个学子的梦想;

教育,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教育,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对于教育发展的漫漫之路,“十二五”是信阳教育发展的新纪元。经过五年砥砺,信阳教育留下了太多的精彩——

“十二五”期间,信阳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了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平桥区首创平桥职业教育模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局”,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五年来,我市高招录取中,本科进线率由49.17%提高到57.55%,提升了8.38个百分点。2015年,清华、北大、香港地区大学录取人数达到57人,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市录取38人)。

空军招飞录取人数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名,三年共输送飞行学员72人。济南军区和空军招飞局首长连续三年亲临信阳祝贺。

基础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在课堂上,围绕“学、讲、练、评”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全面改薄”工程使农村学校的孩子同样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进全市中小学校课堂……

王一燕是南湾惠民小区的一个学生家长,说起女儿上中学的事儿,她感慨万分:“南湾风景区中学建好后,我孩子也该上中学了,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上,真好!”“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最亮丽风景。

而这些,只是信阳教育事业扩容提质,健康、快速、均衡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为孩子上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免费教育。2015年,全市共落实免教科书资金6761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公用经费854.5万元,落实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5832.6万元。2014年、2015年,我市“全面改薄”累计投入48766万元。2015年,市政府将信阳外国语高中建设列入“十件实事”。羊山新区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羊山外国语小学。浉河区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三小分校、九中分校和浉河中学南校区等。这些学校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市高中教育也实现了内涵式发展,高招成绩显著。这些都得益于我市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办学的结果。5年来,我市普通高中突出特色引领实现多元办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将现有普通高中打造成综合创新型、学科特色型、普职融通型、国际特色型办学模式。

2015年7月,我市多名学子即将实现做祖国蓝天卫士梦想的好消息,像插上了翅膀,瞬间飞遍整个大别山区。他们书写了信阳招飞的新篇章,见证了全国招飞的信阳现象。

2015年高考,全省文理科前50名,我市各占20%。被清华、北大、香港地区大学录取57人,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5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特殊群体的利益保障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严格按照5000元标准足额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并按照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补助困难寄宿生。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

2015年8月,来自我市的50多名少年儿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一起与北京的知名大家亲密交流,与名胜古迹深度接触。与此同时,我市的50多名少先队辅导员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2015年10月,市九中学生徐玮琦获得2015年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冠军,我市代表队获河南赛区团体第一名。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市素质教育的新成果。

职业教育品牌凸显

在平桥区职教实训基地的制衣车间,24岁的明港已婚青年盛得斌边裁剪布料,边笑着告诉记者:“我以前在深圳打工多年,感觉一直漂着,租房、吃饭、买东西,花销很大,存不了多少钱,去年来到这里边学习边工作,收入也不比外面少,还可以照顾家里,挺好!”

2015年11月5日,《中国教育报》对平桥区职业教育进行了这样的阐释:“可以说,‘平桥样本’是一种主动、自发的改革实践,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底层突围’。”

平桥职教模式只是我市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建设具有信阳特色的职业教育为目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注重品牌发展,提升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目前,全市有2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13639人,教职工109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36所,在校生52114人,教职工4126人。

5年间,我市实施了职教攻坚工程,4个县被命名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1个县被命名为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建成职业教育集团4个。

“十二五”期间,我市落实普惠性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全日制中职在校生学费全免。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大了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内涵建设的投资力度,8家单位获得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共计550万元。狠抓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开展常规教学督导检查工作,以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扎实开展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活动,市四大家领导出席活动,全市掀起了投身职业教育的热潮。狠抓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校建设,全市已初步形成“一县一品”的发展趋势。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大力促进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办学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职教办学基础能力不断提高。5年来,全市共投入职教发展资金超过11亿元,积极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4所、省级特色校9所、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数字化校园试点单位2个、市级以上实训基地27个。

师资队伍全面加强

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和教师的成长结合在一起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5年来,我市始终把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从而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涌现了吴清德、林巧莉等一大批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典型,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在2015年召开的全市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郭瑞民强调要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精准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郭书记讲话精神——

切实落实教师待遇。我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5个县,按教学点、村小学和乡镇中小学三个层次,乡村教师分别享受500元、300元和100元的生活补助,其他非集中连片特困县财政也多方筹措资金,提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切实增强了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开展“教师岗位全员培训”“国培省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全市10.8万人次参加教师培训。全市224人获得省级骨干教师称号,92人获得省级教师教育专家称号,28人荣获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实施了“中原名师工程”,去年我市又有3人荣获“中原名师”荣誉称号,中原名师数量达到4人,占全省总数的10%。

持续开展教育干部培训。在参加省级培训方面,我市组织530名校长参加“影子培训”、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在开展市级培训方面,全市450余名校长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班培训。

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全年认定教师资格7574人。各县区招聘教师1219名,局直学校(单位)录用60人。全年招聘特岗教师1020名。此外,持续扩大学前巡回支教计划试点,启动了“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为我市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我们坚信,在“十三五”新征程中,我市教育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满怀豪情,不断演奏出教育事业更加美妙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