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之
“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从周代沿袭至今,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日子。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逐渐改善和提高,越发重视祭奠先贤、寄托哀思,恰逢今年是老一辈革命家签名倡导火化60周年,民政部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始终把群众祭扫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充分做好服务保障,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全、文明、祥和的清明节”,上级部门对殡葬改革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善带来逐年增多的人流车流与人民群众人身安全隐患之间的矛盾,均给我市清明祭扫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
为做好清明节期间服务接待和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加强行风建设,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实现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工作目标,今年,我市采取以下五项措施确保清明祭扫安全:
指挥得当守安全
3月初,市政府召开清明工作协调会,牵头成立了清明节传统祭祀临时指挥部,负责应对突发事件指挥处置工作,副市长谢天学担任总指挥,民政、公安、消防、林业、交通、卫生等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祭扫期间交通、火灾、治安、救治等应急情况的指挥处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持续协调配合,形成全市一盘棋。
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对全市9处经营性公墓进行了安全检查,对防火、防盗、防交通事故等问题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市贤山公墓、金山陵园等9处地方设立观察点,要求清明节期间进行清明祭扫日报告,3月28日至4月4日祭扫高峰日和节日期间,实行应急值守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
预案详实为安全
撒纸钱,放鞭炮,一直以来是我市市民对先人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样的传统祭奠形式,为我市清明祭扫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加之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变更,越来越多的人愈发重视回乡祭祖、缅怀先辈,祭扫的人流量车流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为确保我市清明祭扫活动能够安全、文明、有序开展,我市印发了《信阳市清明祭扫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各县区,各管理区、开发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结合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值班制度,完善物资储备、人员调配和应急支援等制度,为清明节群众祭扫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和应急措施保障。在清明节前两周,我市贤山公墓严格执行应急值守制度,在祭扫高峰日主动延长服务时间,实行全员上岗、号召志愿者服务和24小时值班制,落实突发事件零报告制,保障了祭扫群众的人身安全。
部门联动顾安全
3月15日至4月15日期间,我市将积极组织开展以“文明祭扫、生态殡葬”为主题的“主题服务月”和“行风建设月”活动,严格落实各项服务公开和承诺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各经营性公墓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积极与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配合,完善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殡葬服务收费行为,坚决纠正以次充好、强买强卖、违规收费等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级民政部门针对清明祭扫期间各公墓人流量、车流量较大的问题,将与交警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墓区周边及墓区内交通疏导;针对我市群众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将与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等部门协调配合,严禁群众将烟花带入墓区,严防山林火灾事故发生;卫生部门将派出医疗救护车辆,做好祭祀活动中的突发病人医疗应急救治工作。
严格管控促安全
严格控制车流。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将与交警部门协调联动,在祭扫期间共同做好墓区内交通疏导工作,严格管控进入墓区内车辆总数,并呼吁广大群众在清明节期间选择公交、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行,减轻墓区周边交通压力,共同维护好清明节期间重点祭祀场所交通秩序。
严格控制易燃物。我市贤山公墓在清明祭扫期间,将实行加强人员与监控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在各路口、墓区大门等重点场地加派人手,严格管控群众携带烟花进入墓区,并设立便民服务点,采取“鲜花换鞭炮,丝带寄哀思”活动倡导群众文明祭扫。
大力推行错峰祭扫。通过强化墓区人员值守并采取电视台滚动播放、墓区广播、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及时播报清明节群众祭扫重点地区的人流车流交通状况,引导群众错峰祭祀。
宣传引导育安全
我市利用清明祭扫各界关注殡葬工作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殡葬法规政策等,倡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同时大力宣传树葬、鲜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和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逐步引导群众接受文明低碳祭扫理念;各殡葬服务单位利用机构网站、电视滚动广播、墓区广播及条幅标语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积极倡导市民错时、错峰出行,文明祭扫,用鲜花替代祭供品寄托哀思,禁止燃放烟花,努力营造安全祭扫的氛围。
我们怀着为民服务的心、秉承着对殡葬工作的敬畏,在清明祭扫工作中,努力将文化与文明相融合,将安心与安全都保障,将生命与生态均敬重,把清明节特有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殡葬工作优势,破除愚昧落后的丧葬陋俗,自觉抵制低俗的祭祀用品,使先进殡葬文化得到弘扬,群众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祭祀方式有改善。中国人一直讲究“入土为安”,且有着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确实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之一,也是清明节不同于其他节日的特殊“基因”所在,但传统方式同样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火灾隐患、土地资源流失等问题。随着时代发展,通过大力宣传,清明节的内涵明显丰富,祭奠的方式不断创新,据统计,今年在各墓区祭祀的群众,携带鲜花、水果等祭祀品的比例较前两年明显上升,仍携带烟花爆竹祭祀的人群比例大幅下降,祭祀群众能够自动自觉摒弃陋俗危险的祭奠方式;更有不少群众表示,在来年他们将尝试家庭追思会、网上祭扫等祭祀方式,既能够解决部分人群无法回乡祭祖的难题,更能够响应国家文明生态祭祀的号召。
群众觉悟有提高。广大群众能够较为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自觉做到错峰祭扫、错时祭扫;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燃放烟花等违禁品;不在交通要道两侧等处建坟立碑和焚烧冥纸;在公墓祭扫时能够听从民政、公安等部门安排,保证祭扫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这不仅是群众觉悟提高、祭祀文明进步的体现,使空气免于污染,减少了火灾的风险。
文明效果有改观。越是文明的行为,越能得到公众的拥护。今年清明节祭扫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之下,无度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等不安全陋俗已明显减少,文明祭祀明显改观,这也将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传统祭祀的弊端,树立文明进步的祭祀新风,会是今后的主旋律。今年我市市民已大幅度大面积自觉采用了鲜花祭祀等方式,随后还将会有音乐、卡片、白鸽、风筝,或家庭追思会、朗诵祭文、踏青遥祭等更文明的祭祀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寄托了哀思,而且为全社会增添了一份温馨的绿意,也给祖先美德的延续送上了一份恰当的祭品。
“清明”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与理解。目前,我市清明祭扫活动仍在持续,为弘扬优秀殡葬文化、树立文明祭扫新风,确保群众祭扫活动平安、和谐、文明、有序,在此,我代表广大民政干部职工倡议:弘扬庄重、简朴传统,推行文明节俭治丧,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抵制庸俗、愚昧的祭扫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倡导低碳祭扫、生态安葬,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共同营造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生态的祭祀环境。
(作者系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