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翔 马童
3月27日下午,信阳市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接到火情,震雷山上出现三处起火点。
“我脑袋当时就大了。”市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主任曹庭文说,“今年春季气候干燥,我最担心出现山火。”
曹庭文立即组织扑救,当天天黑前两处火点被扑灭,考虑到夜晚在山上扑火的种种危险,另一处火点只有留待第二天一早扑救。
3月28日一早,第三处火点扑灭,清点过火面积超过50亩,所幸未造成人员、财产损伤。
曹庭文说:“从现场看,有两处火点是市民祭扫时燃放鞭炮烟花引起,每年3、4月份,都是山火多发、高发的时段。”
在防火办公室,记者查阅了2013、2014年度全市火情记录。2013年全年104起,3、4月份51起;2014年全年98起,3、4月份41起。
“明显和清明期间祭扫燃放鞭炮烟花有关。”曹庭文说,“2015年这个期间我过得最舒坦,几乎隔一两天一场雨。不然生怕有火情报告,可以说每天都是枕戈待旦啊。”
眼见又是一年清明节,为了避免野外火情,为了避免环境污染,文明祭扫再次成为社情焦点。
清明期间,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还是主题。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全国各地都刮起了“文明祭祀”的风潮,“文明祭祀,低碳清明”成了清明祭祀的主旋律。除了呼吁,很多地方、很多人也都在实践,这些清新的风气也正在信阳播洒。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到已故亲人的坟前整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以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慎终追远”的同时,也当摒弃焚烧纸钱、抛洒冥币等不合时宜的祭奠方式,用更文明、环保的祭奠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之情。
近年来,很多地方在文明祭祀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倡市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有的殡仪馆在门前设了一个“特别”信箱,鼓励市民“寄给天堂一封信”;有的社区组织了集体文明共祭活动,参加活动的居民点亮象征希望的蜡烛,书写祈福卡片,一起缅怀逝去的亲人。网络祭祀作为一种新的祭祀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接受和推崇,很多市民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追忆故人,传承家风。
传统的焚烧纸钱祭祀往往使墓园一带变得烟熏火燎,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极易引发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今年清明本报发出倡议:大力推行低碳祭祀,生态环保优先;摒弃焚香烧纸、抛洒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等祭扫方式;选择哀乐、鲜花、酒水等物品祭奠。请相信,个体的做法关乎我们宜居信阳天朗气清、山青水绿的大环境。
清明祭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意。当一些传统民俗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变成一种陋习,移风易俗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用一束鲜花代替一把纸钱,用植一棵树代替扎一个花圈,用讲一段往事代替立一座石碑,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潮流要求的文明祭祀、低碳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