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程成

美丽乡村,是山水信阳的一张名片,也是信阳留守贫困群体脱贫的又一支撑载体。

“俺这村子闭塞、贫穷,过去家门口小河里的鱼虾卖都卖不出去。”3月25日,记者在新县周河乡西河村采访时,村民张言霞满脸自豪,“这两年可不一样了,俺的农家乐红火得很,再加上卖些土特产,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3万多元。”

“画里乡村、梦里老家”西河原是一个贫穷荒芜的山村,通过整合资金引导群众进行保护性改造,把破旧衰败的村庄建成了城市人体验“乡愁”的乐园,成为全国11个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景观村落的乡村之一,游客络绎不绝。仅2015年国庆节期间,就接待游客5.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带动全村和周边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信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好水好,生态迷人,但过去,乡村和城市差别很大,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让一个个拥有自然禀赋的村落“养在深闺”,鲜有游人涉足。

“美丽乡村也是生产力”。近年来,信阳着眼于农村价值、农民幸福,把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推群众脱贫的重要抓手,积极整合各类涉农建设性资金,用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的医、食、住、行、购、教等方面的配套服务等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信阳始终遵循“既保护青山绿水,又突出产业带动”的理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通过开展“十百千”创建活动(即重点建设10个美丽示范镇,100个美丽示范村,10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让美丽乡村成为“距离自然最近的天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郝堂、新集、西河……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点缀在大别山间,成为老区脱贫攻坚路上的别样风景。目前,全市累计投入28亿多元,建成了一大批田园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村,其中美丽乡村149个,4个村被确定为中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19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个镇(村)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村),6个村被列为中国景观村落,郝堂村分别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卖风光村美民富。一个个美丽乡村在依托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又兴起了另一个特色产业——农家乐,原先滞销的茶叶、山茶油等土特产成了畅销品,不但使留守群众就地脱贫,而且让众多“南飞燕”跃身成了“还巢凤”。

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前由于道路不通,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为了生计,村里8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盛产的茶叶和板栗都卖不出去。

“现在好了,我们这儿成景点了。这不,我就回来开宾馆了,生意还真不错!”里罗城村交通宾馆老板陈先福高兴地告诉记者。

“田园情”“休闲游”“农家乐”,让信阳乡村之美更有特色,别具风情。老区人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阔……

编后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本报《信阳探索“四加”法助推精准脱贫系列报道》到今天已经刊发完毕,我市因人因地施策、“四加”法助推留守贫困群体精准脱贫的成功探索,为下一步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积蓄了力量和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这是一言九鼎的承诺书,也是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只要我们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老区信阳也一定能够与全国、全省一道共同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