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

公共场合高声喧哗,为了“占便宜”毫无节制地哄抢,在公共楼道里堆放杂物,明知道后头有人也急忙关上电梯……课本上学习再多的知识,考再高的分数,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素养,也会让自己的魅力大打折扣。这种文明素养的教育,起步于学校,成熟于社会。

在学校,要用老师的谆谆教导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文明、文明的好处;在社会,要用人们的身体力行和制度规范,让每一个公民懂得文明的价值和不文明的代价。双管齐下,文明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文明礼仪的自觉性才能成为一个公民的本能。

前些天,我面试了一个技术工程师,大学毕业后,他换了多个工作,最近一次次面试都没有再找到合适工作。聊过之后,我明白了究竟。我问他,“为什么要到我们公司来?”“因为我要结婚,你们这离我家近。”“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因为我下班想回家,不喜欢有加班。”“你能为我们公司带来什么?”“我觉得能在你们这里得到锻炼。”“你感觉能为现有团队带来什么变化?”“我也没什么想法,怎么安排我怎么做就是了。”尽管小伙子彬彬有礼,但显然缺了点什么,最终他没有被录取。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直言提醒他,以后再面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尝试不总是从“我”这个主语开始回答,在生活的字典里,是否可以多一点“我们”的角度……其实我还想说的是,文明并不是一套干净的衬衫西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朋友圈里流传一句“心灵鸡汤”:什么叫有文化?一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是无须提醒的自觉;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四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常说,现今社会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很多地方连高中教育都普及了。没错,我们有了更多的学校教育,但接受更多年限的教育,并不天然等于接受了更多文化,接受了更多的文明。文明的前提,是更好地懂得什么是文明,“有文化”是一个比较广义的公民词汇,是否普遍有文化,是否配得上礼仪之邦、文明之国的称号,常常就在于懂不懂得尊重、懂不懂得为人着想的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