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程成
开春后,商城县河凤桥乡赵棚村村民盛启学仍在大棚里侍弄香菇。他边干活,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可别小看这小菌菇,它可真帮我致了富!去年我从‘和盛’那儿租了一个菌棚,净赚了4万多块钱!”
盛启学所说的“和盛”是商城县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社员”的发展思路,将3万平方米现代化新型菌棚出租给当地农民。不少像盛启学一样的贫困户在这里租菌棚,平均种植1万袋至3万袋,每年纯收入3万元至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均占河南省的近十分之一。为解决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信阳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致富能人创办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入股入社,通过“龙头”带“龙尾”,能者帮弱者,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汤圆黄国粉”,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从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到直接收购一条龙服务,现已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水磨糯米粉生产龙头企业,2014年11月在“新三板”成功上市。
像潢川县一样,信阳各县区大力扶持成长性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收入的1/4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信阳每年拿出2000万元以奖代补。作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全面开展农村土地、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五权”确权办证,变资产为资本;与金融部门合作,将农村“五权”纳入抵押担保范畴,将死钱变活钱;开展土地流转,使小田成大田。这些措施催生了各类家庭农场2128家,各类合作社8913家,建成农业产业化集群28个,成为引领群众就地脱贫的重要力量。
在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浉河区,茶叶专业合作社有245家。仅茶产业龙头企业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文新有机茶合作社,入社茶农就有3000多户,辐射带动茶园30万亩,户年均增收5000元。合作社内部由简单互助向多元合作深化,各专业合作社间开展横向与纵向联合,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拓展了市场。
“不是村里的合作社,我咋能脱了贫?”新县泗店乡泗店村残疾村民吴世金和母亲相依为命,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过去每年都要靠救济生活。去年,泗店乡成立了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大别山干部学院合作,创办泗店村体察式教学点,培训贫困群众,教授致富经验。吴世金加入了合作社,建成农家体验点,年增收8000多元,当年实现了脱贫。
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建立了合作养老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成立了豫阳鹅业养殖农民扶贫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户出资1000元、政府补贴4000元作为贫困户入社股金,由龙头企业统一提供鹅苗、饲料、防疫、技术服务,统一回收、销售,已有103户356人加入合作社,贫困户年分红超过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