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关系到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对此,市委书记郭瑞民在日前召开的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强调“要在结合实际上狠下功夫”。这样,我们才能将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精准扶贫政策与脱贫对象实现“无缝对接”,为我市打好脱贫攻坚战筑牢基础,赢得先机。
精准脱贫,到户到人。要将全国“一盘棋”的脱贫攻坚战与“个位数”的扶贫对象相结合,不下狠功夫能行吗?肯定不行。从全国全省来看,我市是革命老区,传统的农业大市,国家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是攻坚的重点战场。从自身来看,确有一定的难度。我市境内有山区、丘陵,也有平原,贫困人口的分布相对分散,贫困程度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非农业收入增收渠道不够宽广;也有贫困人口的自身“造血”功能不够强劲的原因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从“个位数”突破,结合脱贫对象施策,达到预期目标。认真找准方向,精准施策,务求实效。
狠下功夫,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抬头看路。这场攻坚战目的是要找准“穷人”,拔掉穷根,精准脱贫,共同富裕。从大的方向看,我市“十三五”期间适逢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产业转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国家的宏观政策、全面深化改革以及省重大战略实施等带来多方面的大好机遇。从具体实践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我市发扬老区人民“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坚持不懈地长期与贫困作斗争,逐渐改善了老区的面貌,一大批贫困人口从而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闯出新路,积累了一些扶贫、脱贫的经验,为深层次、高标准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狠下功夫,不能白费功夫;不白费功夫,就需要找准“切合点”。要围绕“扶持谁”,面对面找准具体人,真正做到脱贫底数清、脱贫措施清、村支书心里清、帮扶责任清、脱贫轨迹清,还要让周围的群众看得清。要围绕“怎么扶”,点对点找准“线路图”,按照中央、省委的有关部署,结合我市《脱贫攻坚指挥部1号令》明确的脱贫方式,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核心,扎实推进转移就业扶贫、特色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救助保障扶贫五轮驱动,以整村推进、整村脱贫为平台,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要围绕“谁来扶”,人对人找准共同点,针对我市脱贫攻坚“六项任务”,强化市委负总责、部门配合、县区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共同实施好“四结对”和“四协同”帮扶脱贫行动,真正使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切合实际,群众满意,特色鲜明。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是我市的“1号民生工程”,只要我们真正在结合实际上狠下功夫,就能在共同点上精准发力,扶到根上,帮到点上,让人民群众乐在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