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希 韩洁 石昊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广受各方关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破题?怎样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参与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经济峰会的中外嘉宾贡献了自己的思考。
“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自身不断反思的现实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陈昌盛说。
他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但全球经济仍陷入低增长困境,债务高企、贸易减速、劳动生产率放缓。这些问题背后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深层次原因还是结构性问题。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中国国内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重化工业产能过剩、投资边际拉动效用减弱等种种问题与挑战,深层次原因同样也是结构性的,主要表现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
“解决这些问题,难以单纯依靠需求扩张和刺激政策,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价格和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重构新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与会代表认为,去产能位居五大任务之首,涉及“员工安置与再就业”等诸多焦点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去产能要注重发挥市场的矫正作用,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公平竞争机制出清真正不具有竞争力的产能,可以通过环保、能效、安全、质量和技术五方面标准加速落后产能退出。同时,治理产能过剩必须要标本兼治,既关注当前去产能工作,又要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
他强调,在去产能具体处置过程中,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中央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问题。
从经历过增长阶段转换期的经济体情况看,产能过剩并非中国特有的挑战。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会长古贺信行说,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并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同时为了维持就业对一些“僵尸企业”进行救助,在去产能去杠杆方面停滞不前,付出了生产效率下降、不良贷款增加等代价。
此后,日本开始重视“僵尸企业”问题,但依赖债权人免除债务、裁员、减薪等减轻企业负担,一些企业经营暂时好转但并不具有长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间的价格战日益激烈,引发了严重的通货紧缩。
古贺信行表示,从日本的经历中,人们可以总结不少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教训。比如,要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就必须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尽快退出市场,而企业“重获新生”不仅要削减成本,更关键的是要加强研发,提高劳动生产率。
赢创工业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英凯师认为,除了淘汰落后产能,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同样迫切,应通过研发获得技术优势,把创新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解决供应过剩与供应短缺并存的问题。(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