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程成

“像我这么大年纪了,外出打工肯定没人要,但在家门口的油茶基地干活,一年收入一万多元,还能照顾孙子孙女,真是一举两得!”3月15日,记者在光山县晏岗村采访时,62岁的贫困农民余业金喜笑颜开:“老了还能领工资,过去可没想过这样的好事儿。”

这样的好事儿在信阳并不稀奇。全市通过流转荒山荒坡种植油茶51万亩,年产值8.5亿元,和余业金一样,3万多名林农通过种植油茶或到油茶基地务工,实现了脱贫。

这只是信阳发展特色产业,让留守群众就地就业、实现脱贫的一个缩影。

信阳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南北气候过渡带上,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境内特色资源丰富,拥有地理标志产品33个,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近年来,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农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拉长产业链条,信阳已形成毛尖茶、油茶、华英鸭、固始鸡、生态猪、植物油、弱筋面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75家、各类规模化养殖小区1200个、养殖水面100多万亩,特色农业种植面积位居河南省首位。

因地制宜,变传统为特色,化特色为优势,是信阳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一大法宝”。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重点发展茶叶、油茶、花卉三大产业集群。茶叶已成为信阳最闪亮的一张名片,全市茶园面积达210万亩,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市辖7个产茶县区都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区,茶业年产值100多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20多万人,20多万留守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年人均种茶收入5000多元。信阳还是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中国花木之乡,以潢川花木基地为龙头,带动辐射周边地区连片发展。目前,花木基地发展到47万亩,带动1万多农户脱贫致富。

在平原和淮河滩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粮油加工等优势产业,推进“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绿色食品已成为沿淮地区第一支柱产业。息县“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建设渐成气候,淮滨县仅规模以上弱筋小麦食品加工企业就有8家,总产值达10亿元,带动全县3万多人脱贫致富。全球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华英集团年生产加工樱桃谷鸭1.2亿只,带动潢川及周边地区2万多农户通过养鸭脱贫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提高留守群体就业技能,信阳建立了“培训+就业”的长效机制,创办了农民大学,开展跟踪服务式培训,全程为贫困户提供政策、技术、金融等方面支持,建立了社保、教育、民政、农业、扶贫、残联“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制,为留守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目前,农民大学已培训农民1.2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5000人。同时,整合市域培训机构,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兴建了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在平桥区探索试行“代金券”培训模式,贫困学员拿着“代金券”可充抵学费,在职教集团任何一家培训机构都可参加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