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平

给垃圾贴上二维码标签、投进再生资源回收柜,就能获得积分;积分能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还能直接兑换现金。北京市一些小区最近推行的“垃圾智慧分类模式”,让居民更乐于进行垃圾分类了。垃圾分类和回收是城市治理的一件难事,但通过技术手段上的“微创新”,便为破解这一难题打开了突破口。“微创新”不属于从无到有的创造,也没有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在框架之内、从小处着眼,针对细节、流程、节点、技术等进行改进提高。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微创新”也可以很给力。

社会治理的“微创新”要以小搏大,关键是从群众需求出发,使每一步创新、每一点改进都能便民、利民。现实生活中,一些机构虽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了所谓“创新”,但没有根据群众的需求“对症下药”,成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无用功、花架子。从群众需求出发,前提是掌握何为群众真正所需、迫切所需,在收集、捕捉群众诉求上做功课。其实,了解群众需求并不难,可以通过开通网上留言区、在办事大厅设置意见箱意见本、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关键在于重视收集的意见留言,并进行有效整理提炼,准确发现群众的“需求点”。如果止步于群众点下“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按键,而不去探求不满意的背后是什么,“微创新”就难以开展起来、深入下去。

“微创新”的理念和实践能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对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推动作用。社会治理由政府主导,但不只是政府一方的责任,公众参与是加强社会治理很重要的一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治理领域,针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服务技术中的小问题、小细节提出改进创新意见。因为有亲身体验,这些意见就更务实具体。如果群众的这些“微创新”点子得到采纳,并最终落实为规章和流程,就会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同时,更多的群众参与会使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具有科学性、更加人性化,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微创新”虽然是一种局部创新,但不能囿于某个领域、某项服务的细微改进,而在于使每一项治理活动更精细、更有效,逐步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很快,针对小问题、小细节的“微创新”,其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而打折扣。步子小就得快快跑。社会治理领域的“微创新”没有止境,也不能止步。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根据客观情况和群众需求的改变不断进行“微创新”,社会治理整体水平才能步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