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保仓 段黎明 张勇

“红外线+喷雾”的消毒通道,小猪—母猪—产房—保育车间—育肥车间……淮南猪专业而人性化的养殖,让记者对于这个坐落在乡间的现代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充满了好奇。

新春过后的箭厂河乡,从大地深处透出的绿色已随处可见。随行的新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新县金兰牧业与北京大北农集团公司合作万头淮南猪养殖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一期投资3000万元,目前,该乡仁畈村已有11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具体运作模式是每户自筹资金1000元、县扶贫办提供到户支持资金4000元、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提供扶持资金50万元。同时,合作社与金兰牧业签订养殖合同,租用金兰牧业厂房,由金兰牧业公司提供猪苗、饲料、防疫。生猪出栏后,由金兰牧业有限公司负责回收出售。乡政府委派机关干部担任合作社财务人员,但不领取任何工资和劳务报酬,以确保贫困户的经济利益和扶贫资金的使用安全。”

记者了解到,按照“三五七”(三年基本脱贫,五年建成全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示范县,七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结合仁畈村实际,新县依托当地养殖龙头企业——金兰牧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年初注册成立了民富淮南猪养殖扶贫合作社,运用“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整合使用扶贫到户资金,综合注入社会资本,开创一条淮南猪规模养殖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合作社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年出栏三茬半预算,计划年出栏生猪1700头,据当前市场行情估算,每头生猪利润在300元,平均每户农户此项可带来收入四五千元。同时,养殖基地流转贫困户土地45亩,带动就业48人次,此外,贫困群众还可发展猪菜种植,也有较好收入。”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针对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的仁畈村,新县采取这种集束式扶持的方法,帮贫困户走出窘境,踏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