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通讯员 蔡 丽

春节期间,潢川县付店镇张寨村陈学文家就没断过人,来来往往都是从县城、甚至从临县闻香而动的草莓采摘客。站在自家“五彩家庭农场”招牌下的陈学文,黑红的脸膛上满是笑容。去冬他种了15棚草莓,每斤30元,春节期间还供不应求。

“他家的‘红颜’草莓,口感香甜,走远点路,我们也愿意来!”2月23日,从光山驾车带着家人一同享受采摘草莓乐趣的吴先生说。

2012年,陈学文难掩思乡之情,毅然放弃在广东打拼了20余年创建的机械制造厂,带着妻儿回到老家,倾尽全部积蓄流转土地。他建起了钢架温棚,选择优质品种,采用滴灌技术将草莓与葡萄间种,放养白鹅为作物除杂草。他说,一是认准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前景,二是认准了国家培育新型农民的优惠政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人致富无路的现状。

半路出家的陈学文和老把式相比,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创新。没种过地的他把家搬到了农场里,向农场干活的工人请教,向其他农场学习,同时寻求网络资源解决问题。

如今,陈学文不管走到哪儿身上都沾着土。虽然脸黑了,皱纹多了,但他科学种植管理,顾客体验式销售,让他的家庭农场红火起来。

陈学文说:“看着甜蜜的果实成熟,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成,这真是难得的享受!”

陈学文为人实诚,他家是镇上的十星级文明户,不仅村里人赞不绝口,就连来采摘草莓的顾客都成了他的朋友,纷纷为他出点子、找路子,还自发帮他发微博,在微信朋友圈里宣传。在各种营销合力下,去年他家的45棚葡萄卖得一干二净,中秋、国庆期间,农场放养的白鹅也被抢购一空,眼看今春草莓又要赚个盆满钵满。

开春后陈学文有了更远大的想法,张寨村是传统的草莓种植基地,全村十家有八户种草莓,但因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群众收入始终没有提高,他想集合大家的力量,打造品牌。

“种植优质品种,举办采摘节。”说话时,陈学文正和农场工人一起修整大棚边的停车场,“我现在把路桥修通,基础打好,实现梦想也就不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