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信阳作为一个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如何搞好精准扶贫,至关重要。那么各级党委政府如何把实现如期脱贫当作硬任务,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呢?记者采访了市扶贫办主任郑海春。

市扶贫办主任郑海春告诉记者,坚持精准扶贫,是中央针对扶贫攻坚形式和任务指定的重大决策。省委郭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抓好落实。我市要如期实现摘帽、脱贫目标,就要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实。一是实施好转移就业扶贫。“转”就是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这是脱贫致富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这种办法好就好在“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转”的途径有很多,一种是抓涉外就业,向国外转移,即通过发展涉外劳务实现脱贫致富。一种是抓城镇转移就业,鼓励贫困人口到城镇务工,实现就业脱贫。还有一种是抓家门口就业,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提供条件。

二是实施好特色产业扶贫。就是通过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以此来解决没有条件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我们要利用好本地资源,下大力气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生态旅游、茶产业等一批扶贫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农业新业态,切实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

三是实施好搬迁安置扶贫。就是对没有生存条件或者成本太高、不适宜在原地发展的,实施搬迁安置。如何“搬”,有几个问题要解决好。首先是为什么要“搬”。“搬”是因为那个地方现在已经或者在可预见的将来养不起一方人。比如我市部分深山、石山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开发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就地扶贫,不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反复,难以取得持久效果。其次是如何“搬”得走。在实施移民搬迁时,要统筹考虑搬迁对象、搬迁地点和搬迁资金等。一方面引导鼓励有条件的直接搬到城镇里去,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新村的选址、规模、风格等,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建合适的房子,留住农村特色,留住乡愁。其三是“搬”后怎么过。扶贫搬迁决不能一搬了事,还要让群众有营生、能过日子,不能形成新的贫困。要研究制定农民转市民的政策措施,确保进城农民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方面真正享受市民待遇,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四是实施好兜底保障扶贫。就是要兜住民生底线,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部分贫困人口,大多不具备劳动能力甚至是生活能力,不少是残疾和智障人口,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工作实现脱贫。我们要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通过实施政策性兜底,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要强调,绝对不允许把低保用作解决基层矛盾纠纷的一种手段,出现补偿保、人情保等不符合政策的保障对象,以前有的要坚决退出。确保公平公正兜好底,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基本责任。

五是实施好及时救助扶贫。就是对特殊困难人群,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一些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要帮助他们解决医疗、抗灾、子女上学等方面的费用问题,帮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有精力通过发展生产或外出务工早日脱贫。对于相关优惠政策覆盖不到的、或报销救助比例较小的,要想方设法通过其他途径,及时施以援手。并且要注意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注意完善政策和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好国家救助政策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