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通讯员 达怀 肖万新 杨明新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喝彩声声,大红香梁高高升起。日前,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西河湾蔓乡·水舍民宿酒店按照豫南民俗,举行了一场红红火火的新房上梁仪式,这标志着新县西河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新县近年来推行乡村建设、发展民宿经济的一个缩影。
“中国梦和乡村梦是紧紧相连的,乡村梦就是村民心里的中国梦。新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要让农村变美,让农民致富,让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扶贫奔小康。”这是新县县长吕旅在乌镇“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主题论坛上的肺腑之言,赢得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
近年来,新县以“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为载体,立足县情,开启乡村建设复兴之路,提出“一城三线”的发展格局,旨在弘扬红色历史、推进生态建设、挖掘地域文化,开拓乡村建设的新局面。
三年来,新县规划申报了一批传统村落,共有8个“中国传统村落”,23个“河南省传统村落”,6处“中国景观村落”,2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西河再造,获得《世界建筑》杂志“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和住建部“田园建筑奖”,先后被《世界建筑》、《美国建筑协会》、香港《南华早报》等刊物和媒体报道。新县五集红色历史纪录片《红色记忆——大别山深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县还被特邀参加了“首届中国古村落大会”,并在主题论坛中分享了乡村扶贫实践经验做法。
规划设计绘蓝图,专家云集将军县
保护建好古村落,首要是高端规划。2013年8月,新县与北京绿十字、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古村落保护发展专业委员会合作,共同发起“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先后有北京绿十字文化传播中心、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微建设计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等数十家知名高校和规划设计机构,700多名专家学者和设计师免费参与其中,为新县乡村编制规划并指导建设。
目前,新县已完成县图书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田铺乡许世友将军纪念馆等景区景点规划设计方案,周河乡西河、毛铺,八里畈镇丁李湾等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方案,旅游软件建设发展策划方案和新县智慧旅游规划等共计22个规划设计方案。
各方专家免费服务、新县动员全民参与,整合各种优势资源,重点打造县城—田铺—香山湖、县城—郭家河—卡房—千斤、县城—周河—八里畈为主体的“一城三线”精品旅游线路,并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向全县辐射。目前,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已步初形成。
栉风沐雨谋建设,引领乡建新发展
新县围绕村舍古韵、村庄美丽、村民幸福这个核心,切实做到“尊重历史、尊重生态、尊重群众”,确立“保留文化层,天然去雕饰”的改建原则,让传统建筑因地制宜、修旧如旧。在规划设计时,把村庄原有的形态和特色保留下来,把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传承下来。倡树“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保护理念,敬畏自然、尊重生态。
近年来,新县累计投入配套资金超过1.5亿元,围绕红色主题,完成“八月桂花遍地开”主题雕塑泥稿,建成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烈士公墓,完成首府路新华书店拆迁,投资建成17.2公里的新屋脊——韩山——香山湖旅游循环公路,完成许世友将军纪念馆主体、红二十八军成立纪念地和田铺大湾配套建设。
同时,新县按照“保护特色村、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的思路,编制完成毛铺、韩山、徐冲、老叶湾等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方案。西河、丁李湾、田铺大湾被列入河南省财政资金支持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近6000万元,道路、排水、通信、停车场、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改造民居200多户,形成乡村旅游新亮点。
新县还将学校、卫生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村庄整体方案同规划、同设计、同实施,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全覆盖,让村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住在山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产业发展新业态,绿水青山变金山
住在金山里,身在聚宝盆,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让古村保护既“花钱”更“来钱”,产业支撑最关键。新县在乡村建设中植入新业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西河已发展特色农业种植400多亩,引进了星空帐篷酒店,将废旧的粮库改造成油茶博物馆,建成了咖啡店和青年国际旅行社,发展势头良好。
以发展农村电商作为推动“互联网+”的切入口,新县建设了县级“村淘”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搭建涉农专题数据库和农产品质量溯源平台,把“种得好”转变为“卖得好”,通过“互联网+”让古村走向世界。
针对新县板栗、银杏、茶叶、油茶等量大质优的特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观光农业,各地产业竞相发展。郭家河乡种植油牡丹,陈店乡种植葛根,泗店乡种植铁皮石斛,卡房乡、苏河乡栽植珍稀红豆杉,八里畈镇种植亳州贡菊,启动猕猴桃种植基地建设,开发红色书籍、山茶油、葛根粉等特色旅游商品,深受游客欢迎。提升羚锐千亩中药材、陈店梅花油茶、八里畈猕猴桃种植基地建设水平,建设八里畈和陈店乡集中连片茶叶生态观光园。
环境整治常态化,倡导乡建新时尚
新县通过配套村庄基础设施,优先进行村组公路、供排水、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工作,改善村庄外部环境;实施村内供电通信配套和河道治理工程,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共拆除猪圈、牛栏2200多个13000余平方米,新修村组公路303公里,整修大塘288口,建成沼气池799个、卫生公厕136座,完成农村改厕3884户,治理河道7.1公里。
在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新县确立控制源头——资源分类——无害化处理的操作思路,多次聘请北京资源分类专家,开展资源分类专场培训16场次,培训县乡村干部2200人。邀请全国知名环保志愿者叶榄,深入30多个乡村、40多所城乡中小学,举办资源分类讲座160多场,培训人员21000多人次,赠送环保书籍500多册。
各乡镇区按照“扫干净、摆整齐、拆顺畅、配设施、保常态”的工作步骤,开展“三清、五改”活动,积极整治农村“八乱”现象,坚持“干净就是美,持续就是好”的总要求。新县设立环保奖励基金,兑现奖补资金1500多万元,补助村级环卫工作经费。2015年,全县共选配农村卫生保洁员690人,配置垃圾桶近4000个,保洁车280台,运输车158辆,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实施文明先导,特邀美国爱心基金会会长翁永凯女士,赴新县开展健康促进系列活动。如今,群众逐渐养成垃圾收集处理习惯,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中国环境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农民合作为主体,要素聚集共发展
新县在开展“英雄梦·新县梦”活动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每个试点村均有一名县委常委任名誉村长,统一协调。通过财政资金“支杠杆”,保障古村水、电、路通畅,为古村保护“铺好路”,引导村民、个体和企业投资,不断“引活水”。
乡村建设以村民为主体,切实做到当专家意见和政府部门意见不一致时,以专家意见为主;专家意见和群众意见不一致时,以群众意见为主,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通过合作社对田地山林进行合理流转,集中经营,荒山荒坡变绿了,撂荒田地复耕了,村落闲置房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变成了“香饽饽”。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少男靓女又回来了,乡村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西河古村保护发展过程中,新县探索出一套“政府主导、合作主营、群众参与、共同受益”的“西河模式”,并被各级领导和专家认可,也成为周边县区学习借鉴的榜样。省委副书记邓凯、副省长张广智多次深入丁李湾、西河专题调研指导。
乡村扶贫发力准,村民致富奔小康
三年来,新县以“英雄梦·新县梦”为载体,大兴乡村建设,以点促线、以线带面,闯出一条加快乡村建设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美丽乡村建设唤醒了往日凋敝的村庄,各个试点村名气大噪,人气攀升。目前,新县成功打造了“画里乡村·梦里老家”——西河村、“千年银杏·百年村落”——杨高山村、“十里枫杨·十里湿地”——湾店村等一批特色景观村,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升温。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54.8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12.18亿元。
“十三五”期间,新县将持续抓好“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方案落地,深入推进“乡建扶贫”工作,让美丽乡村建设惠及全县人民,力争在全国老区县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配图 达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