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饼干生产线 |
![]() |
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饮料生产线 |
![]() |
立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休闲食品生产线 |
绿禾之家成品仓库 |
食品产业孵化园效果图 |
杨浩威 周强 喻泉学 文/图
时值“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开局之际,息县县委、县政府在系统总结发展经验,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努力建设美好息县的发展目标。领衔美好息县建设的是以食品产业集聚发展为主要支撑的美食产业。息县特色美食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从零到整,从小到大,取得了集聚发展的初步效果,助推县域发展产生了一次精彩嬗变。
发展因集聚而坚定
“十二五”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息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贯彻“四集一转”“四个工业”“四一”招商等理念,集聚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审时度势明确方向。自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息县站在了一个重要历史关口上。曾经辉煌的建材、化工、麻纺等“五朵金花”先后凋零,后续工业园建设粗放散乱,主导产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关联度不高等问题时刻拷问着产业未来何去何从。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年初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息县组织论证编制了《息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立足农业县的实际,抢抓国家实施主食产业化战略的历史机遇,明确以主食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绘制了产业链图谱,明确了招商重点。方向是行动的指南,主导产业确定后,全县干群厘清了头绪,原先主张发展建材、化工等产业的声音弱了,来了客商不分行业都往集聚区领的现象少了,挖掘农业资源打造特色食品产业的心齐了。
以片带面明确方位。主导产业明确后,需要空间承载实施。息县率先启动了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反复论证、集思广益,选择了规划内起步区的2平方公里范围作为突破重点,实施以片带面的发展策略,通过在局部空间集聚发展食品产业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集聚区的提升。这2平方公里具有一定的食品产业基础,13家食品企业沿街布局,相对较为集中,有一定的发展需求和积极性,具备集中发展主导产业的空间基础。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一个大门、一个围墙、一块绿地、一条道路、一栋厂房、一块牌子等“六个一”达标奖励,投产达产奖励,品牌创建奖励,街区道路绿色、亮化、美化及职工宿舍提升等。这些措施迅速带来了起步区的大变样,烘焙食品、面制食品、卤制炒货等一条条生产线陆续上马,原来杂草荒园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街飘香的热闹区域,带动了整个集聚区的整治提升,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趁着夜色到集聚区的柏油路面上闻香散步。如今,集聚区几十个品牌上千个品类已经打入国内大型卖场、繁华超市等,这些产品像一个个坐标,时刻在延展着息县食品街的长度,也镌刻着集聚区建设的成效。
内外聚力明确方法。集聚区建设得益于项目带动,全市每半个月一次的项目攻坚督导例会给集聚区建设提供了指导,也传导了压力。为了多快好地上项目,息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明确了县处级领导牵头、乡镇招商、部门安商“三位一体”的招商机制,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积极对接其他区域,瞄准主导产业链图谱,实施精准化、专业化招商,推进集团化、体系化引进,并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外商虽好却难于融入,内商虽好却囿于封闭,最好走内外聚力的路子。为此,息县在“四个工业”“四一”招商等理念指导下,积极按照内外结合的方法谋项目、找项目、招项目、上项目。一方面,积极扶持已入驻企业增投入、提水平、扩市场,筹资1000万元用于产业人才培训,并建立了授信3亿元的“助保贷”平台、总额5000万元的还贷周转金平台等,在财务代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方面为企业架起直通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由县四大领导班子带着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糖酒会等,积极对接各类合作信息。近3年来,通过30余次各类对接,先后引进了素饼、卡通饼干、挂面、花生果、果饮等生产线,形成了宏升、惠农、豫发、好彩头等一批内外结合的成功范例,先后拓展订单近5亿元,并与首农集团、中检集团、中食集团、新良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协调四化明确方略。为进一步提升集聚成效、凝聚发展特色,息县县委、县政府于2014年聘请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主导产业进行重新论证和定位,提出实施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发展战略,赋予息县“生态主食、膳待国人”的发展使命,通过发展米、面、饮品三大产业链条为主的食品产业,定位于从源头种植、培育、施肥、生产、加工、消费实现全过程生态可追溯管理,实现生态主食企业集群化发展、规模化培植、品牌化经营、信息化运作,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检测,从流通到消费,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生态链条。这一战略定位将息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发展范围进一步收窄,却将产业链条向前链至一产,向后链至三产,体系化明确了以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一区带四化”发展方略。通过这一方略,聚力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省政协主席叶冬松、省军区司令员卢长健等领导和市四大领导班子先后到息县调研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
面貌因集聚而革新
2015年4月份,经省政府考核,息县产业集聚区成功晋级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这无疑是对息县“十二五”产业答卷的评分,也是给予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发展战略的一颗定心丸。借着这个好态势,集聚发展带来的面貌革新方兴未艾——新空气既已进来,人们对转变的渴盼会更加迫切。
科学发展,阵地更坚实。“十二五”期间,息县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从3.5平方公里增加到6平方公里;期末实现入驻企业78家,建成投产61家,“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63.9亿元,增加值完成44.2亿元;固定资产完成投资68.12亿元,从业人员2.8万余人。78家入驻企业中,主导及关联企业49家,形成了以宏升、立翔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突破51%,在关键指标上确立了主导产业的“绝对控股”地位。在坚定发展食品产业不动摇的基础上,着眼就业和税收,坚持生态底线,息县又申报纺织服装作为第二梯次主导产业获得省市批准,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集聚区作为科学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也给息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人们发现,不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不需要协调很多关系,甚至不需要给予很多关注,就可以做一件大家都认可、都受益的事情。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做对的事”确实比“把事做对”重要得多。于是,到工业区投机观望的现象没有了,更多人开始按照“四个工业”抢机会找项目;矿山转型发展、城市“三违”整治等工作阻力少了,更多的人自觉地投身到“做对的事”中;占着好处却嫌弃息县的声音少了,更多的人开始认同并践行做好息县人、说好息县话、办好息县事。
开放创新,旗帜更鲜明。县长赵君峰说:“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开放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聚合县内外各种发展要素为我所用。”在管理体制上,着眼于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落实管理机构套合设置有关精神,并将商务中心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交由产业集聚区办事处统一管辖,以并区统管保障产城一体成效。在园区建设上,按照“扩容晋档”的思路做好“两借两升”:一方面谋划实施检验检测、冷链物流、职工住房、专业市场等一批配套项目,解决好生产性服务配套和生活性配套问题,借着好态势抓提升;另一方面抢抓“互联网+”机遇,高起点搭建了息县电商平台,一期入驻云书网、三只熊猫等11家电商企业,推进主导产业触网,借着大趋势抓升级。其中,云书网的中国生态主食馆是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重点打造的特色电商平台。在开放合作上,大力引入创新实体,采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相结合,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河南公司合作,打造国家级食品检验检测平台,加强产品认证和检验检测项目合作,推动息县生态食品产业示范区建设;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食集团合作,筹办“中国主食产业化暨生态主食厨房建设发展论坛”,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食品博览会等节会活动,搭建起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向往美好,心窗更敞亮。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息县人历来向往美好,“有钱难买息县坡”传承了过往的富足安康。然而,过去这里基础欠账日益增多,产业层次持续拉低,发展风貌逐步恶化,美好的根基发生了动摇,为此,近年来息县实施了一系列振兴举措:发展产业集聚区,壮大美食产业;规范城乡建设秩序,建设美丽城乡;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入,构筑和美家园;启发民智民力,倡导做好息县人、说好息县话、办好息县事……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努力建设美好息县的发展目标,又一次打开了息县人向往美好的心灵之窗。美好息县,就是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尤其是要着重解决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小事项、大民生,打造形成方圆100公里内特色区域中心。美好息县以美食产业为领衔,核心是土产、主食、餐饮,延伸了就是息县特色的五谷丰登和衣食住行。“从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食品产业那天起,我们就开启了美好息县的征程。我们打造了食品一条街,还在谋划实施美食街区、商业街区和其他工作。过去大家问一条街的路有多长,事实表明这路一直通向美好息县,很长很长!”县委书记金平这样阐述美好息县和美食产业的关系。近年来,除了发展工厂食品,息县还积极探索副食主食化、膳食多元化,发展熟食制品、带馅鲜食、粗粮饮品等品类。同时,完善专业市场,加强街区整治,谋划打造一批美食街、美食城,形成面炕系列、土产系列、生态系列的息县特色菜,尤其是探索研制“香稻丸”新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走出去了“供港蔬菜”,也引进来了油用牡丹、猕猴桃、火龙果等特色农食。美食领衔美好息县的内涵不断丰富、前景令人向往。
梦想因集聚而飞扬
经历了过去的重要5年,产业集聚由小而大,基础更加坚实,道路更加广阔,步伐更加稳健,放眼“十三五”,息县产业集聚区提出了争创二星的发展目标和扩容晋档的发展思路,宏伟梦想鼓翅欲翔。
让生态铸入灵魂。如果说“十二五”是息县储蓄生态资源的5年,那么“十三五”无疑是彰显生态优势的5年。这里启动了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前期工作,已经纳入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淮河航运可研报告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未来滨水明珠的光彩将更加夺目。这里实施了濮公山矿山公园、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汪湖国家湿地公园、息州森林公园等一批城市绿核绿肺谋划建设工作,与美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未来的生活品质更优。这里生态美食发展的势头正劲,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驱动运转,将从源头种植、培育、施肥、生产、加工、保存、运输、销售等实现全过程生态可追溯,并实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合理标准内。这里启动了生态县建设,计划5年内创建省级生态县,向国家级生态县目标冲刺,保障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达到主体功能区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22.6%。
让品牌彰显特色。持续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品牌认可度。实施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为主要抓手的农业品牌化战略,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品牌”、“合作社+农户+品牌”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以生态农业为主题,整合美食、旅游、文化等休闲要素,打造生态农业主题型城市品牌。助推工业提速增效,构筑富有竞争力的品牌体系。突出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掘息县南北过渡性气候赋予农副产品的独特品质,把区域特色的弱筋小麦和优质粳稻真正研制推广、打出品牌。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科研投入和产品研发的引导,积极推进品牌培育,鼓励扶持绿滋园、立翔维斯顿、绿禾人家、好彩头、金祥旺、厨美佳、息县坡等一大批本土品牌做大做强,融入“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濮公山地质公园规划专题园区,集息县生态主食厨房生态美食、河南中原地区美食于一体,挖掘中原大地的饮食文化和美食文化,建立体验乐园,品尝生态美食,体验生态农业乐趣,向全国打开息县生态美食的橱柜窗口。
让美好更美更好。通过多年厚植优培,美好息县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中国生态主食厨房风生水起,产业优势初步确立;淮河生态涵养功能美梦正圆,生态优势高歌猛进;狠打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翻身仗,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做好息县人、说好息县话、办好息县事”深入人心,民智优势全面开启。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实现美好息县与美食产业相携并进,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态主食产业将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产业集聚区“零阻碍”“马上办”“代办制”服务将更加完善,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等平台更加健全,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力度空前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空间得拓展、要素得保障,产业集聚的环境水平和发展层次均再上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更深更广,“中华第一县”美誉更胜,美食承载传承息县文化、助推文化旅游的体系更全、功能更大、成效更显。
回眸过去,务实故而坚定;展望未来,发展方显从容。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息县产业集聚区必将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产业集聚将助推息县这片古老土地的又一次华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