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跃杰

我们生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在生产、生活中,还是为人处世中,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是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润滑剂和推动器。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仰,更是人类发展的理想要求。

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连绵不断地流传几千年,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无法估量的价值。

和谐靠什么来构架,无疑依赖于人,是靠人们的素养来支撑的,包括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没有人们良好的素养作保障,和谐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的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本善、本恶之争却从没有停止过。其实善恶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后天的教育尤为重要。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10月18日下午,在湖南省邵东县发生一起三名小学生劫杀女教师的恶性事件,读后让人不禁留下心酸的泪水。他们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才十一岁,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美好时光,小小的年龄何以杀戮自己的老师?这难道不值得认真地反思吗?社会的缺暖,教育的缺失,家长的缺位,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可见人的素养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素质的培养有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就能够培养向善的力量,就能够提高自身素养,使社会和谐稳定。

人们的素养要在力行中得以体现。知行合一是素养的具体表现,说一套做一套是伪君子,光说不做也不是真君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自身的素养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方能构建和谐社会。当今社会那些吃喝嫖赌、坑蒙拐骗、欺行霸市、腐化堕落等丑恶想象,是人性丑陋的暴露,是素质教化的悲哀。要敢于同这些腐朽的行为做殊死搏斗,而不能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要弘扬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高尚人格来引导教育后来者,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全社会都有了这样的共识,都形成了这样的氛围,何愁社会不和谐呢?

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修行过程,要有在浴火中重生的毅力,要有不断自我批判、不断自我否定的无畏精神,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信念,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

素养只是促进和谐的重要因素,仅仅靠提升人们的素养来创建和谐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道德规范是以善恶为评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如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还有一些家风家训等,它们旨在提高人们的素养,培养向善的力量,是维系和谐社会的良丹妙药。法律约束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对那些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侵犯他人利益,触犯法律的行为要绳之以法。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是保障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