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春华秋实又一年。

2015年是我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新开局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深入推进的一年。

在澎湃的发展大潮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紧紧围绕打造“四个河南”和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全面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既依法履行好决定、监督、任免等各项职责,又牢牢把握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一次次视察调研,一项项决议决定,一条条意见建议……让我们感受到了围绕中心、共促发展的大局意识和积极作为。

关注产业集聚区发展

作为安徽、湖北、河南三省通衢的信阳,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是工业却长期以来是经济发展的“短板”。

无商不活,无工不富。作为农业大市,信阳如果不能尽快补齐这块短板,要想尽早实现富民强市目标无异痴人说梦!近年,市委果断作出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学习工业、关注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的号召。

“把服务市委工作大局作为谋划年度监督工作计划的切入点,确保监督工作与市委部署合拍同向。”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晖提出的要求。

按照这个工作理念,市人大常委会把视察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列入2015年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在当年4月举行的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数十名代表又联名提出了以加强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题的议案,凸显了社会各界对这一工作的高度认同。经过认真研究,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决定把这些议案合并为一项议案,作为大会01号议案,并获得大会主席团表决通过。

借得东风好行船。市人大常委会以督办大会议案为抓手,为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把脉问诊,探寻“药方”。

7月中旬,张国晖带领调研组,深入淮滨县产业集聚区、上天梯产业集聚区、平桥区产业集聚区调研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产业集聚区的支撑作用在逐步凸显,体制机制也在日臻完善,产城融合正在持续向好,‘四个工业’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和有力支撑。”

成绩虽然可圈可点,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产业集聚区建设还有不小差距。”

“产业发展存在‘散、乱、小’现象,主导产业分工不明、优势不清;缺少龙头型,形不成集群发展的引领效应;招工难,职工培训存在‘九龙治水’的问题……”

调研讨论的过程中,这些问题被一一摆上台面。

“必须坚持集团引进、集群发展战略,招大商、招好商、招久商,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要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着力提升配套设施,建立由企业共建、共有、共用、共管的综合性生活服务区。”“要不断完善人社部门的‘三市一库’建设,增强求职和招工的匹配度……”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探讨交流、观点碰撞中,一条条“实招”被提了出来,尽管可能不是“首创”,尽管可能已在实施,但是这些意见建议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增强了信心。

2015年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出了关于01号议案的审议意见,交付市政府办理。11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再次来到部分产业集聚区,跟踪察看审议意见办理情况。

不断增砖添瓦,大厦才能高耸;各方凝心聚力,蓝图方变现实。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以来,信阳有6个产业集聚区晋升为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现代家居、现代物流等产业集聚态势正在形成。2015年前11个月,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7%,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关心三件大事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不仅关注工业发展,而且对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义乌小商品城和电子产业园建设也投入了极大精力,现场视察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建设进度怎么样?有多少企业已经落地生产?落地企业效益怎么样?”在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视察中,这些都是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

“3年前这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完成8平方公里土地整体征收和6平方公里土地的基础设施配套,累计签约项目62个,落地开工项目30个,建成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配套商业16万平方米,有10家生产企业投产,2家商贸企业启动招商,2家企业产品实现出口,其中不乏行业翘楚,2015年完成投资38亿元。”家居小镇的负责人向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介绍道。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项目建设指挥部,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现场观看了项目建设规划图,边听项目人员介绍边发问:“项目推进遇到了什么难题?”

通过对这三件大事建设情况的视察,一些共性问题浮出水面:和原来的预期目标进度比,建设进度仍显缓慢;征地拆迁推进慢、地下燃气管线需迁移、基础设施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发展。

“义乌国际商贸城和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宏大的、各个方面关联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有力地促进了信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加快我市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引擎,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好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持之以恒,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张国晖在视察时不断强调。

抓住并抓好项目建设这把“利器”,还得投入更多更好的服务。

“把着力点放在优化投资环境上来,放到激发市场活力上来,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营造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充分涌动的局面。”

“招商更要安商,安商则依赖于贴心的服务。只要我们的服务搞好了,企业顺心了、舒心了,就会安心、尽心,就会带动更多的企业来此投资兴业。”

视察过程中,大家边走边聊,献言献策,气氛十分热烈。

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但是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却不仅仅止步于发现问题,而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倒逼经济社会发展。”一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告诉记者。

聚焦“三农”发展问题

信阳是农业大市,“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作为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广袤的豫南大地风起云涌,改革如火如荼,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汹涌的城镇化浪潮中,也不可避免地给农村带来种种问题和困惑:农业发展、教育、环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发展现状,探究未来发展趋势,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2015年下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对“三农”工作开展一次全方位的深入调研。

“要俯下身子,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调查, 从各方面去收集意见和建议,努力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抓准,切不能谈问题广而泛、提建议大而空,真正用心提出一些精炼、具体、可行、管用的建议和措施。”张国晖在动员会上强调。

2015年9月开始,6个精干的调研小组深入全市9个县区不同类型乡镇进村入户调研,前后历时两个多月,共调查5种类型乡镇、15个行政村、2200余农户,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汇报会23场次。

辛勤的付出总会有丰厚的回报。此次大规模调研形成了一个总调研报告和若干专题报告。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总报告提出了5大类13条建议,包括农村发展总体战略、农业发展、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环境整治5个方面,为改进我市“三农”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产地之一,茶产业在信阳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产供销形势的变化,我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对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了解现状、查找问题、探寻对策。

10月下旬的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针对取得的成就以及销售价格下滑、生产管理粗放、发展后劲不足、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大家围绕我市茶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必须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公司运营,加强管理,调整结构,强化营销,创新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以不断提升茶产业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信阳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热议,大家逐渐形成了以上共识。这些意见连同视察报告中提出的意见一起,被转交给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供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

既努力提出“良策”,又关注以往提出的意见得到落实。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还听取了促进全市基层供销社服务“三农”工作审议意见和加强畜牧工作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确保意见建议件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