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有一个专有名词——赤脚医生。可事实上,我们村里的赤脚医生都穿着鞋,很少赤脚的。我心想,这算什么赤脚医生呢?

小时候,我是很少穿鞋的,特别是在野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光着脚。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没什么玩的,就是到野外疯,加上大人要安排看田、放牛、挖野菜、打猪草、砍柴火等活计,所以,野外作业是孩子的主要任务之一。在野外,我们在放牛、割草之余,就是玩水、玩泥巴,我们还常到田里挖荸荠、钓黄鳝、摸鱼捉虾等,天天在泥里水里玩耍,脚和大地亲密接触,感觉穿鞋都是多余的。我喜欢这种赤脚亲吻泥土的感觉。后来,我随父母举家搬到县城里,双脚不再踏在泥土上,而是走在城市的马路上。当时,农村把考上大学叫跳农门。跳出农门,就是吃上商品粮、端上公家饭碗,不再把脚踩在泥土上了。改革开放后,政府鼓励农民把脚从泥巴田里拔出来进城务工。现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就是让农民尽快脱离土地,另谋出路,有时候想想,农民离了土地,是不是无根之草了呢?

小时候,我们的很多知识和技艺都是来自农村,比如,田里的庄稼是怎么生长收获的、地里的果蔬怎么种的、水里的鱼虾有哪些种类等,可以说,是泥土滋养了我们。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孩子都脱离了土地,城市里钢铁水泥的高楼和柏油马路隔绝了泥土,他们很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电子游戏、手机微信、QQ等是他们知识来源和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上学看黑板,回家看平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虽然,离他们几步之遥的市郊还有泥土,但是,有几个家长愿意让他们在泥土里玩耍,大人们害怕泥土里的细菌和小虫子,更愿意带孩子去游乐场和旅游景区。在大人的呵护下,孩子都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不会在田野里盛开了。

因为隔绝了泥土,孩子对农作物显得陌生和无知。我的一位朋友让自己的孩子去买葱,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葱,这位朋友反复对孩子说,葱的杆是圆的、绿的,根是白的,这样孩子才不会买错。还有我的一位亲戚的孩子到农村,看到地上有一堆牛刚拉的屎,他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把脚伸进去,回来还兴奋地对大人讲,说自己发现一个好东西,把脚伸进去,还热乎乎的。

最近,我所在的报社张贴了一则这样的口号:只有接地气,才有真底气。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落实“三贴近”,实现“走转改”,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第一手素材,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打几个电话就能写出好稿的。《河南日报》记者王天定,这个55岁的老记者,有一个绰号叫“王全省”。近30年来,他挎着照相机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市、县、区,究竟到过多少村子,采访过多少单位和个人,他自己早已数不清了。他只记得,每年下基层采访都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都在400幅以上。王天定在《河南日报》负责“三农”摄影报道,到农村去,对于他就像是鱼儿游回大海,农村就是他的家,农民就是他的父老乡亲。他下基层,从不要公车接送,都是乘坐公共汽车、火车,而且一下去就是一两个星期。就这样,年年月月,他风尘仆仆走遍了全省每个角落。他经常对年轻记者说:“到基层采访,一定要带着一颗朴实的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诚心诚意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抓到好新闻,拍到好片子。”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记者,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摄影之路,他的足迹总是在基层的路,为此,他也成为第十一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人的成才像树木的成长一样,有时候因条件和自身因素的限制,不能在高度上实现突破,但是我们一定不要气馁,要把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从泥土里吸收更多的养分,把枝叶最大限度地撑开,让树身最大限度地增长,这也不失为成功的一种方法。

最近网上有个帖子,某人问城里有钱人,你们这么有钱,那么你们的理想和生活目标是什么?他们说,等我们再奋斗几年,就去农村,买个农家院,养点鸡鸭鹅狗猪,种点花草,春天挖野菜,夏天钓钓鱼,秋天扒玉米,冬天扫扫雪,没事的时候几个朋友打打牌,喝点小酒,吹吹牛,农村生活多美好啊!某人回家琢磨半宿,大悟:土豪的理想不就是我现在的生活,我还追求个啥!走,打牌去!人有时就是这样,在城市里向往农村,在农村生活久了,又向往城市。但真正把脚伸进泥土里,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泥土中来的,最终还是要回归泥土,所以,我们一定要亲近泥土、了解泥土、热爱泥土。我喜欢让脚亲吻泥土的感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