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杜围孜村一瞥。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马保群 杨柳 程成 文/图

“俺村真是大变样了,俺回来都快认不出家了。你看,路修通了,广场建起来了,还用上了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垃圾分类,环境越来越干净,人越来越精神,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真是幸福像花儿一样!”春节前返家的息县临河乡杜围孜村村民杜强说起家乡的变化,笑容挂在脸上。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村民,医务室、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尽管时下天气寒冷,但杜围孜村却透着春的气息,记者所到之处,均能深切感受到一个淮河滩区移民新村的美丽蜕变。

杜围孜村是一个从息县县城坐船摆渡才能到达的闭塞小村。由于紧邻淮河,十年九淹。2008年,依靠淮河干流滩区移民迁建工程,杜围孜村实现了整体迁建。然而村子不再受洪水的侵袭,但村里的“脏、乱、差”在临河乡是出了名的。

改变源于“清洁乡村”创建。

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与过去不少地方惯于将示范点放在交通便利、基础好的村子里不同,息县迎难而上,将一批脏、乱、差集中的落后村建设成为“清洁乡村”示范村。杜围孜村也位在其列。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求高,但最根本、最基础的是环境干净。卫生搞不好,就谈不上美丽乡村。”杜围孜村党支部书记黄建波介绍道,村里充分利用平原地带优势,以“美丽杜围孜、清洁乡村”创建活动为抓手,首先向“脏、乱、差”开战,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历史。

“如今,从80多岁的老人,到刚懂事的小孩,都知道要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谈起环境整治的效果,黄建波激动地说,好的环境也能改变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更孕育了良好的民风村风,村里呈现出繁荣和谐的新景象。在环境整治的同时,村里还想法设法筹资培育金桂、广玉兰、香樟树、垂柳等苗木,免费赠送给村民栽植在房前屋后,进一步美化环境;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好公公、好婆婆等评选及道德讲堂宣讲活动,传播厚德善行理念,促进乡风文明,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

在杜围孜村采访,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优美的环境、便利的基础设施,而是村民所显露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走进农家书屋,书香扑面,房间虽然不大,但图书的摆放井井有条。见到记者到来,不少村民都面带笑容主动地打招呼。“如今有了农家书屋,村里打麻将的少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多了。”“村里干净了,灯亮了,路好走了,空余时间还能在广场健健身、唱唱戏,俺们的生活更幸福了!”……这是村民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只要干群众盼望的事情,不但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还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的主人翁精神、集体感和荣誉感都激发了出来,这都是美丽乡村建设带给我们的一种收获。”黄建波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