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发展城镇化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农民变身市民后,何以养家糊口?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需要产业支撑!

市委书记郭瑞民在日前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城镇化的实质就是经济形态和生产力布局的重新调整,缺乏产业的城镇化,是没有支撑、不可持续的城镇化。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努力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的新格局。

我市在城镇化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产业配套,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把就业和生计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通过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繁荣城市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吸引要素集聚、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工业集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

产业集聚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根本途径。其形成的低成本效应、分工效应、品牌效应、竞争效应等,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更好的外部环境、更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更多的利润。通过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城镇,带来了新观念,带来了人才,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带来了市场,从而实现“建设一个园区,集聚一批企业,形成一片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能很好地化解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问题。

基于这种考虑,我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区域经济布局、地域产业特色、城镇区位优势,力推集聚区建设,按照每个县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的中等城市“三个一”发展目标,推动县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扩建,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

为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信阳依托13个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地的承载能力。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行业领军型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项目,着力构建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企业相对集中、特色比较鲜明、市场份额较大的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199平方公里打造成为招商引资、产业升级、改革创新、转移就业的主平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我市着力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现代家居等高成长性制造业;以发展深加工产品群、节能降耗增效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主攻核心技术、突破市场瓶颈为着力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工业的支撑能力。

近年来,信阳狠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两个机遇,积极创建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市、加快建设中原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同时,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和电子信息、现代家居、服装、纺织、生物制药等高成长性产业。

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就是典例。该集聚区是2009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仅有的3个物流产业集聚区之一,也是豫南地区唯一的物流产业集聚区。2012年以来,该区把电商物流作为主攻方向,依托本地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及冷链物流,不断培育新优势。仅2014年,该集聚区招商中心就接待省内外客商110余次,招商总投资达46.2亿元。2015年该集聚区鄂豫皖一日达公司成立,创下“单件首重包裹3元发全国”的新纪录,成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物流园50强”称号,并荣获阿里巴巴朱雀奖“全国物流园区创新奖20强”称号。

如今我市13个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有些还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千亿元产业集群。河南省第一台液晶电视整机在这里下线;自主品牌手机“搜神一号”在这里诞生。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信阳制造”已经成为信阳新的符号。

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良好的产业生态对一个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至关重要,它包括政策、服务等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以及有利于上中下游配套、产业集群集聚的基础和条件,还有产业链条所需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产业自身竞争力。

为了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市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以城镇集聚产业的规模和提供的就业岗位决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进程,加快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建设,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

我市充分发挥服务业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完善和落实政策,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文化、会展、创意、设计、中介、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推动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服务业扩大规模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显著扩大产业规模和就业规模。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创新融资开发、商业运作模式,加快规划建设进度,建成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培育一批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中介、总部经济等特色楼宇,形成一批商业、旅游、文化、餐饮融合的特色商业街,改造一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有机融合的专业市场,打造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率、功能高复合、就业高容量的服务业集群。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我市通过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坚持人力资源、教育、民政、农业、扶贫和残联六路并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劳动者技能。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使每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80后、90后外出务工人员都能至少得到一次免费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做好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

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我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城市规模经济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业活力。运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创业指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突出资金、场地、技术等创业服务,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布局,城市东部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西南部南湾湖区域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北部依托羊山新区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示范区,在东南部通过建设义乌商贸城、现代家居小镇,在北部沿淮区域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复合发展的格局,实现与中心城区产业布局互补,进一步增强产城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

正是有了产业的支撑,信阳的经济筋骨得以强壮:截至2015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1%,高于当期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1%,高于当期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2.9%,高于当期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继续居全省首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正是有了产业的支撑,信阳的全面发展得以提速:2015年,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卫生城市,在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我市被列为核心发展区。我市连续七年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信阳毛尖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称号,信阳国际家居小镇被命名为“中国(信阳)新兴家具产业基地”,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荣获“全国优秀物流园50强”称号,明港机场、出山店水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