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棠
去新疆喀纳斯,一路的心境都是美美的。翻越阿尔泰山,观赏草原牧场间的翠杉、苍松、牛群羊群以及澄净的白云蓝天,如行画中。我拿着手机不停地拍摄车窗外的风光,乐此不倦。
车子停在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不远处的贾登峪。这是一处山间盆地上的山庄。一碧如洗的朗空之下,一排排、一列列、一座座洋溢着欧式风情的楼群、别墅,前衬空阔的草场,后倚青黛的山峦,分外怡人。
待夜幕徐徐降落,山庄上下一片静谧。除了几辆新来的旅游大巴车声偶尔响起,仅有三五只迟归的不知名鸟儿越过夜空时的低鸣。这儿是极为幽静、安宁的,能够沉淀人们心头的俗念。
同伴邀我往山谷间走走,只觉万籁俱寂,夜凉如水。不一会儿,我们便遇上了山庄上的喀纳斯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是草原人民的一种传统的欢乐形式。远古时期,人们白天外出狩猎,傍晚回到休息地用火烧烤食物,手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其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草原民族的篝火晚会,自然也成了当地哈萨克与图佤人的文化传承。
熊熊篝火,迸发着草原人民的豪放热情;欢歌劲舞,显示出哈萨克与图佤人的淳美率真。能歌善舞的姑娘、小伙儿纷纷走下台来,与游客一起围着篝火尽情地唱着跳着,似乎把空谷的寒冷也给驱散了。
此时,我已稍稍领略了这方净土的独有风韵。
而当我在丽日下身临喀纳斯湖上,才由衷感慨,恐怕世上再也没有哪一片湖水能够比得上她的这般柔情。
这个深藏在阿尔泰山友谊峰下的亚寒带高山河谷型湖泊,面积约有45平方公里,最深处188米,是额尔齐斯河支流喀纳斯河上最宽的一部分,发源于喀纳斯冰川。穿过崇山峻岭、奔腾而下的喀纳斯河水,在流经这个豆荚状的低凹湖泊之后,就变得平缓而柔和了。静悄悄、蓝晶晶的湖面如同一面镶嵌在山峦林海间的明镜,辉映长天。湖中的曲折港湾与湿岛礁岩,在粼粼柔波、点点光斑的映衬下显出迷离梦幻般的景趣。加之这里的“湖怪”之谜,更使其充满了神秘。传说湖中多次见到时隐时现像小船一样的“湖怪”,当地图佤人放牧的牛、羊、马到湖边饮水时,常被其拖进湖里做了“点心”。
从喀纳斯湖区延伸开去的方圆2000余平方公里的原始河谷山林地带,是我国唯一的古北界高寒带动植物分布区。这里有1000余种植物、300余种兽类和100余种野禽,其中不少是受国家保护的珍稀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国西北角的一座天然高山“植物园”、“动物园”和“百花园”,有着宛如仙境的绝世之美。
飘逸着天堂般风姿的喀纳斯景区,更怀拥秀丽的“三湾”——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一听这些名字,神韵即弥心间。
卧龙湾位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处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个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湖湾,湖的中部现出一个小岛,远看酷似一条威森森的剑龙,尾巴微微翘起,静卧于湖心,颇具雄姿。
由卧龙湾前行1公里就是月亮湾。喀纳斯河流至此呈现一个长达近4公里的“之”字形,河湾静谧若一弯月牙。河水随着一日之间的光照不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最神奇的是河上的两个河心洲,极像两只仙人的大脚印。一种传说是,这两个大脚印是嫦娥奔月离开人间时留下的印迹;另一种说法是,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在此涉水过河时踩下的印痕。据说,现在还常见到,转场放牧路过此地的图佤人还特意下马,虔诚地匍匐在地,顶礼膜拜。
自月亮湾再行3公里即为神仙湾。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将河心洲分成了若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又趋平缓,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仿佛撒下一片珍珠。视觉中宛若仙界,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吧?
出神入化的喀纳斯美景,令我心醉。在我登上观鱼台后,又豁然望见新奇的天地。喀纳斯的湖、湾、河历历在目,如蓝宝石,若调色盘,似碧玉带。远峰近岭,松杉葱郁,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极目天际,云烟淡淡,似动非动,只觉是画,是诗,是音乐旋律。视线移近山下,那是图佤人的古朴村落。其房屋就地取材,自成清一色的小木屋,颇有瑞士小镇的风采。听说这里的人们以成吉思汗为先祖,以放牧、狩猎为生,不与外族人通婚,不与他人争斗,和睦互助,世代安然地生活在喀纳斯这个世外桃源之中。
在喀纳斯逗留的两天,感受其每一个片段,品味其每一个细节,都有她不一般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