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华唯)“十二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民众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认真履行防震减灾职责,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新进展。

重点项目建设逐步落实。一是建设避险避难场所。经我市积极争取,省地震局批复同意在信阳市天伦广场建设一处Ⅱ类应急避险避难场所,总投资概算203.61万元。目前管理站、应急供水、供电、广播、监控、显示屏等设施已基本完善,即将投入使用。同时,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与人防等部门合作,创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为群众搭建一个学习地震、人防等科普知识的平台。二是建立院士工作站。我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科研团队联合创办的“河南省地震构造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士工作站”获省科技厅批准,现已挂牌。张培震院士也多次到信阳指导工作。三是推进“两中心一基地”和“一县一台”建设。“两中心一基地”已经市政府同意,建设方案已报省地震局审核,建设经费已部分到位,下步可开展建设。“一县一台”建设工作,各县区政府已进行研究,商城、光山等县区已通过立项,进入实施阶段。

监测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建立豫南中心台。按照国家、省地震局统一部署,将南阳地震台、商城地震台、潢川地震台划并到信阳地震台管理,建立豫南中心地震台站,并列为中国地震局“中心台改革综合试点台站”。二是加强台局协作。积极维护监测仪器,保护监测环境,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连续、有效。开展联合地震趋势会商,分析处置地震异常。密切监视我市震情形势。编制的《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连续获奖。三是及时妥善处置震情。2014年10月安徽省金寨县连续发生3.0级以上地震15次,商城东部多个乡镇有明显震感,市地震局派员及时赶去协助开展应急工作,为当地群众做好宣传引导,稳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四是加强群测群防,不断完善“三网一员”建设,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灾情速报网络,登记备案速报员1905人,建立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203个。

震害防御持续加强。一是配合市重点项目建设。市地震局认真落实市政府要求,积极配合出山店水库、明港机场等重点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二是严格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要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和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人口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三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权责清单,加强执法培训,严格执法监督,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四是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邀请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专家组对我市商城、光山、新县、潢川等县区农村进行地震灾害预评估。2015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信阳市农房抗震改造项目资金 3277万,进一步提升农村民居抗震性能。

应急准备扎实充分。一是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市、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修订本地本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明确防震抗震组织机构和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确保我市在发生地震时能迅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二是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组建信阳市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每年参加豫南7市地震应急联合演练。市地震局多次组织地震系统在重点县区开展实战演练。市、县区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紧密协作,每学期在学校举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三是不断完善应急装备。配置了移动监测仪、应急服装、应急帐篷、移动发电机、应急通讯、应急单兵装备等,实现现场工作队72小时能够自我保障。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开展丰富生动的科普宣传,有效提高了信阳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为文明平安和谐信阳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