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务人员正在对患者进行救治。
急诊科医生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患者被送往急诊室。

本报记者 李宇 见习记者 袁野 戴子翔 文/图

1月8日晚上10点多,急救车的警报声打破了黑夜的静谧,嘶喊声、哭泣声、脚步声,交杂不断,一个颈部流着鲜血的病人挣扎着躺在病床上,被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当班医务人员从急救车上接下来。在通往急诊科手术室的短暂距离,血液不停地滴淌在地面上,病人渐渐失去意识。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不敢有半点耽误,立即查看病人的伤情,并相互配合,开始全力抢救病人。门外,病人的家属声嘶力竭地喊着:“救救他吧!医生!”

一位当班护士则在旁边安慰道:“相信我们,我们会尽全力抢救,让他活下去。绝不会放弃一丝希望。”

所幸的是,病人的伤口并未触及动脉,仅仅是血管破裂。经过近40分钟的抢救,病人的病情逐步稳定下来,等待进行进一步治疗。

1月8日至9日,记者走进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用我们的所见所闻,力图还原一个我们似曾相识却又知之甚少的急诊科——

生命至上

“老爷子,您把确切的住址告诉我们,再告诉一下我们,您现在的具体情况,如果您身边没有家人陪护,请您不要乱走动,我们马上赶过去。” 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到固始县120急救指挥中心电话,该县柳树乡一位79岁的独居老人拨打120,反映自己心绞痛,需要急救。一接到指挥中心电话,该院急诊科的当班医生、护士、司机、负责担架的工作人员立刻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迅速上车,赶往柳树乡。在120急救车上,医生不断与老人联系,了解更多的情况。在通往柳树乡的路上,120急救车的警报声打破了乡间的静谧,警报器发出的蓝光在夜色中闪烁。在生与死的边缘,面对生命的召唤,这呼啸而过的120急救车向世人昭示着:时间就是生命!

1月9日凌晨3时左右,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当班医生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120急救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县城发生一起车祸,目前伤亡情况不明。当120急救车从案发现场回来时,当班医生告诉记者,现场空无一人。经过进一步了解和证实,原来是路过的好心人拨打了120,现场并未发生群众伤亡情况。“这不是白跑了一趟吗?”记者询问。值班的医生却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但他们觉得这并不是白跑一趟。“也许你觉得这一趟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与生命相比,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第一时间出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现场,是我们120急救人员的崇高天职与庄重誓言。群众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急救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铃声的这头可能是濒临死亡的受伤群众,铃声的那头是带来生的希望的白衣使者,而救护车成了连接生与死的纽带。从医院到事发地点,这中间的路程关系着被急救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关系着救护车全体医务人员的安全。只有安全保证自身抵达现场,才能更好地救助受伤群众。“开车要稳当,更要安全。很多群众可能不太理解这点。我们非常理解群众的心情,但是一些客观因素,如路况、天气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车的速度。比如遭遇大雾天气,来回花费的时间就会大大超过平时所需时间。”该院120急救车的司机感慨地对记者说。

当铃声再次响起,固始县人民医院的120急救车再次接受120指挥中心调度,前往事发现场救助群众。这一路注定是不平静的,受伤群众的焦急等待,120急救车医务人员救人之心切,全社会共同开辟的生命通道,构成了一幅生命至上的感人画面。

生死之门

三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于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海涛而言,在前辈们兢兢业业打下的基石上,他和他的团队打造了一个远近闻名、口碑极佳的精品。当你步入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楼时,你可能并不知道,一个几十年前只有3个人的急诊室,如今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楼,而在这栋楼里,已经拥有了百人团队。

最令张海涛和他的团队自豪的是,在急诊楼设立的重症监护室(ICU)。这间重症监护室,不仅承接着全院重症病人的治疗,更为全县所有重症群众提供生命保障。目前,这间重症监护室拥有9个床位,7位医务人员。“重症监护室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他们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在全程护理重症病人的情况下,病人一丝一毫的反应,不论是各项仪器设备指标的显示,还是临场观察到的症状,都需要医务人员时刻保持警觉,随时记录,确保重症病人的安全。”张海涛向记者介绍。

重症监护室被这里的医务人员誉为“生死之门”。两年前,一个17岁的女孩因与父母发生争执,负气从高楼上跳下来,被送进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经医生诊断,该少女有胆破裂、全身多处严重骨折等危重症状。随后赶来的女孩的父母得知女儿病情后,痛心地已不抱希望,但重症监护室的医务人员坚持不放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医务人员经过多日奋战,让这位少女的生命之花再次绽放,今年19岁的她已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记者看到她给医务人员传来的个人生活近照,灿烂的笑容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令人振奋。

“最近有一位老人因为脑溢血而陷入深度昏迷,本来家人已经放弃了生的希望,在我们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下,目前老人已经从深度昏迷中醒来。”张海涛告诉记者。老人醒来后,救治他的医生告诉他:“我想让你活下来!”

“起死回生”的故事在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奇迹般地发生了。这奇迹的发生,有着病人自身生命的顽强,有着重症监护室先进的仪器设备的有力保障,更有着这些医务人员夜以继日的全程陪护。正如重症监护室一位医务人员所说:“我们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病人生命的延续,这是最幸福的事儿。”

“困境”中的坚守

固始县作为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由于县内各乡镇医疗卫生条件发展不同,农村人口比重大,分级诊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这救人的重担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肩膀上。

作为正处于改制期的固始县人民医院,尤其是医院的“排头兵”——急诊科,面对各类人群,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这里,有深夜醉酒大闹急诊科的人,有出言不逊、不尊重医务人员的人,还有随意动手殴打医务人员、破坏医院设施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及时救治带来了困扰和麻烦,还造成了医院部分设施的直接损失,更是对自身健康安全的严重不负责,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种“困境”除了医院改制所造成的因素外,更多的是来自人的因素。不少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向记者表示,医院本身就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病人和家属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各项工作,尊重医务人员,这对病人的及时治疗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一直把病人至上的理念贯穿在实际行动中。每天加班、上夜班,这些超负荷的工作量,身体确实吃不消。我们一些年轻的护士为了照顾病人,也是蛮拼的。有的护士因为劳累过度,突发疾病,第二天依然上班照顾病人。甚至,我们的医务人员在睡觉时,说的梦话都是关于照顾病人的。”这是记者在该院急诊科采访时,听到的最感人的话语。让患者安全脱离危险期,早日康复,这是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最大的心愿。

这份坚守,源自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对生命的热爱与责任担当,更是对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困境是暂时的,而这份坚守却永远在路上,永不停歇。

结束语

就在近期,捷报传来,固始县人民医院成为河南省人民医院“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合作医院。综合实力雄厚的省人民医院将在专家坐诊、专家会诊、专家手术、人才培养、双向转诊、资源共享、远程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固始县人民医院全方位的支持。届时,固始县人民医院将运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省专家与该县病人以及省专家与该院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培训、技术扶持指导、健康管理等,充分利用河南省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使该县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省级医疗专家提供的服务。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获得社会各界如此好的口碑,秘诀就是付出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托着省级医院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和“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创新平台,固始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发展前途将更加光明,更加辉煌,必将为固始县人民医院的发展谱写新的乐章,必将为固始县整体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