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云 韦海俊 郝光

去年12月底,冬日里少见的一个晴朗日子,阳光洒在大别山深处的一所小学里。琅琅书声,清脆响亮。这里是商城县伏山乡燕湾小学,60岁的何恩来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记者一行驱车二十多分钟,从乡里来到燕湾小学,山路颠簸,记者的两位同事都有些晕车。而就是这条崎岖的山路,何恩来已经走了41年。

1975年,刚满19岁的何恩来怀揣着教师梦,走上了挚爱的三尺讲台。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整个学校不到800平方米,学校四周没有围墙,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地,两栋破旧的教学楼看起来更是摇摇欲坠。走进教室,才发现,大门被报纸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黑板是用锅烟灰刷的,课桌和板凳是用板砖堆砌起来的。最考验他的是学校在离他家三十多里路的深山之中,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住室,只能靠走路奔波往返其间。

一边是家人的强烈反对,一边是孩子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何恩来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要留下来!

深山区的老师少,他一个人带两个班的课,课程多而且由于路途遥远,他每天早上4时许就起床赶往学校,晚上8时许才能到家,回家以后还要批改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

作为最坚定的坚守者,作为教龄最长的教师,在这偏远的深山里,何恩来默默地付出,无私地奉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他总是认真努力地吃透教材,精心地准备每节课。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是高尔基说过的话。何恩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曾经有一个叫吴俊的女学生,聪明懂事,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幸的是她身患癌症,家庭也十分困难,只能退学。何恩来得知后前去探望,看到家徒四壁、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虚弱的孩子,一个坚韧的汉子落泪了,他拿出自己兜里刚领的一个月工资,硬塞到吴俊父母手中。孩子说想读书,何恩来强忍着泪水,摸着孩子的头说:“好,我给你补课。”于是,何恩来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带着课本作业本给她辅导。不幸的是,这个孩子最终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每每提起此事,何恩来总会伤心落泪。

何恩来1975年参加工作,在大山里坚守了41年;1985年担任燕湾小学的校长,至今也已整整30年。他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校长、商城县十佳师德标兵,领导、同事、群众亲切地称他为“以校为家的好校长”。2015年,何恩来被评为商城县第三届道德模范。

采访结束,抬头望去,山里的天空格外蓝,那高高的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山下的校园里飘扬。“我做得还不够好,离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何恩来朴实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