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在光山县,只要提起“炒茶状元”、农艺师陈明华,几乎无人不知。正因为陈明华几十年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才有了以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凉亭牌统领下的赛山玉莲、赛山翠芽、赛山毛峰等屡夺大奖,声名鹊起。

如今,他带领创制的茶叶皇后“赛山玉莲”连获首届“中茶杯”特等奖、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名茶金奖、昆明世博会银奖等90多个奖项,让天下人都知道了凉亭这个响当当的茶乡。

出身光山县凉亭乡的陈明华,自幼对茶有着一种天生的爱好,毕业后便从安徽歙县背回200颗茶苗并试栽成功。1975年凉亭建乡时,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为了发展茶叶生产,决定把毕业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信阳农专林学专业的高材生陈明华,从县外贸局调入有种茶基础的凉亭公社工作,专业负责全公社的茶叶生产。陈明华一下子如鱼得水,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立即组织人手从浙江绍兴引进茶苗,从1575颗种子和1500亩土地开始,身先士卒,带领全乡男女老少战天斗地,拓荒挖山,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全乡已发展茶园3600多亩,大小茶厂30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5家,茶叶收入占全乡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

凉亭乡地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刚建乡时人员不齐、资金缺乏,他在外地出差时常是一个人,身着单衣,怀揣干粮,住干店,饮凉水,有时干脆住在老乡家中。为了能多省些钱,他时常与浙江茶厂老板磨破了嘴皮,甚至甘愿为老板当义工。他的真诚和吃苦精神,感动了老板和技术人员,不但得到了优惠的价格,还学会了许多制茶技术。回来后挖山种茶更是一场攻坚战,他仍然坚持和工人们肩并肩“战斗”在第一线。1987年,组建光山县茶树良种场,即马山岭茶场,作为技术人员的他白天既要放线挖槽、选苗植苗,夜晚又要看资料写日记,那时没有机械,他硬是和工人们在山上同吃同住4个多月没回家。手磨出了血泡,又磨成了老茧,他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笑着对工人说:“再也不怕磨了。”衣服湿透了挂在树上晾干,赤膊干。工人们都撤了,他还要带着技术人员观察茶苗长势,进行茶园管理。1988年冬,又组建香龙寺茶果场,他再一次卷起被褥来到山上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初冬的天气已经很冷,可他却总是满头大汗。现在还有许多和他一起干活的老茶农还清楚地记得他干活时的口头禅:“水平线,绕山转,上到顶,下到边,手拿标杆对面站,我俩一平线。”

受传统制茶技术的影响,当地茶农的制茶炒茶水平一直很落后,茶叶价格也提不上去。于是,他组建了新茶研制小组,并带着资料、拿着样品、上浙江、下福建、请教专家、访问茶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后亲手支茶锅,采鲜叶,为了感受不同温度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他时常把手放在烧热的铁锅上试温。一个个水泡凝聚着一个个宝贵的经验,一锅不行,再炒一锅,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他和同事历经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茶叶新品种“赛山玉莲”,并于1994年获全国首届“中茶杯”特等奖,这是建国以来光山县农副产品荣获的最高奖,1997年获国际博览会金奖、1999年荣获99国际名茶金奖、2003年6月,在第五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会上获一等奖。并被著名茶叶专家陆松侯教授誉为“大别山新秀”。之后又相继研制出新品种“赛山翠芽”、“赛山毛峰”、凉亭牌“信阳毛尖”等,并多次获奖。在他的带动下,茶农们的炒茶制茶水平大大提高,茶叶价格也随之上涨,极大地拉动了凉亭经济发展。累累硕果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在多年的茶叶管理工作中,由于成绩突出,他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分管茶叶的副乡长,但他一直以一个老茶人的身份自居,他把从事茶叶工作当做一种乐趣,把服务群众当做一种义务。许多茶农更亲切地称呼他为“茶叶乡长”。

在茶产业上拼搏多年的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名气,建立自己的茶场、加工场,甚至自己的品牌,但是他却没有。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如今的他已是60多岁的老人,本可以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然而他却仍然战斗在茶叶第一线:头戴草帽、身穿背心短裤。熟悉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厂房内、茶园中。县内有家茶商请他做代言人,为他的茶叶做宣传,他谢绝了;省外有家制茶大企业请他做茶叶顾问,他也谢绝了。有记者采访他时问他有什么打算,他深情地说:“我对茶叶有感情,我对这里的茶农更有感情,我是一位老茶人,我更是一位老党员。我想把茶叶生产继续做下去,要不要工资不重要,主要是想把我们凉亭茶乡的名气做得更大些,为老百姓做做策划、提提建议,指导做茶的技术。手把手带带徒弟,心贴心教教后人,为了技艺的长久传世,为了产业的后继有人,看到家乡的茶农日子红火起来,我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