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时秀敏 裴娅晖)2015年12月20日,陈棚乡街村陈平平二次剖宫产住进了息县人民医院,只交了自费部分1080元,孩子就健健康康地出生了。而7年前,她在务工地温州剖宫产下第一个孩子时,花费上万元。

和陈平平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息县农民选择在家乡就医。群众县内就诊率从2011年的70.73%提高到如今的85.76%。

“花的钱少,报销比例还高,特别是先报销后交费,很方便,也让老百姓看病不作难!”谈起留在家乡就医的原因,陈平平一语破的。

看病能够先报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在息县成为新农合病人的共同福祉。而息县医改的这一最大亮点并非平地惊雷。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作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和外出务工人口大县,息县的医改从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到综合支付改革,再到协作医疗,是一个不断探索、持续提升的漫长过程。”谈起医改,息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君峰如数家珍,“每一步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切实便民利民,让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

息县卫计委合管办主任李煜向记者这样解读先报销后付费:看病由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打包付费,以县级医院治疗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为例,息县新农合确定的A路径打包费用为2900元,新农合补偿2000元,自费900元。这组简单的数字背后,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治好这个病,不管医院花了多少钱,农合办只补偿给医院2000元;二是病人只需交自费部分900元;三是病人病情稳定后,若愿回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康复治疗,不用再交任何费用,且继续使用A路径治疗方案,县级医院的医生会跟踪问效,直至病人完全康复。

息县杨店乡朱鹤村农民徐培俭的儿子徐成建因车祸造成脑部受伤,肇事方没有赔偿能力,新农合先行垫付封顶线20万元,把徐成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对先报销后付费,徐培俭感触最深:“小病小灾,自己垫付还行,可遇到大病,动不动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花费,让俺老百姓先垫后报,不知道耽误了多少病人的治疗。要不是先报销后交钱,俺儿说不定也早没了!”

支付方式的改变,无疑一下子降低了老百姓看病的门槛。5年间,息县还拿出了3亿元补贴医院建设,减少医院趋利行为,节约新农合资金,从而提高了新农合的报销额度,使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远远高于周边县区。

除了看病门槛低了,群众还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了。

“过去是防止过度医疗、过度用药,现在我们要监管‘缩水服务’,防止不规范行为进入临床路径,医疗服务质量、临床治愈率都明显提高了,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息县卫计委主任任仲宝说。

一直以来,基层医院受患者诟病的是医疗服务质量。如今,息县在打包支付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医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一级医院甚至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老百姓看病便宜了、便捷了,“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2015年4月2日,在全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会议上,息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代表作经验介绍。息县医改的成功经验,更被世卫组织赞誉为农村卫生界的“小岗村”模式。

“息县医改的整体框架搭建起来了,‘血肉’也日渐丰满,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息县县委书记金平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疏通‘毛细血管’,让医改从头到脚都活力四射,让医改难题的‘息县式’解决越来越好,让全县人民共同如期奔小康!”

(息县医改详情请关注今日04版《息县探寻医改的“小岗村”模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