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海燕 通讯员 倪豪)精准扶贫就是为了精准脱贫。如今,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在精准扶贫中实施的“三个拉动”举措,为实现精准扶贫找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全村16个村民组,565户2776人,耕地面积3482亩。全村原有贫困人口275户1110人。近年来,江湾村两委通过苦练内功,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到今年底,已累计脱贫人口218户886人。用镇党委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江士学的话说,到2016年年底,我们保证完成全村脱贫目标。

产业拉动帮助贫困人口增收。即以村为组织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全村农民94%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这种“三权合一”的土地经营模式被媒体称之为“江湾模式”。合作社用“江湾模式”把农民包括贫困人口从一家一户联产承包土地的传统经营模式解放出来,参与市场经济,积极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据江士学介绍,合作社发展经济,要比农民一家一户只种那“一亩三分地”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入。如今,村两委利用土地流转的土地,已经先后招商引资建立了两个食品厂、三个养鸡场、竹竿河沙场,并建立了沙特黄梨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等产业,年产值可超亿元。集体的发展,带动了贫困人口就近就业。该村贫困户劳动力除享有国家粮食补贴,还可以从承包出的土地获取租金,而在合作社、食品厂、本地建筑等行业灵活就业,也可以获得收入。现在,全村有近700名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达1500万元左右,通过劳务输出大大加快了脱贫步伐。

项目拉动,全面改善制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农村基础条件。据江士学介绍,江湾村境内以平原为主,又靠近淮河一级支流竹竿河,农业生产适合机械化耕作和水利自流灌溉。国家在扶贫上加大对该村投入,实施了农开工程,高标准良田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改造等多个项目,全村田、水、林、路、渠得到全面治理,组组通水泥路,全部农田实现机械化耕作、收割,旱涝保收。通过扶贫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全村100多户贫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 240户贫困户进入新农村社区建了新房,新型社区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建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建了示范性小学、江湾村中心幼儿园和全镇第一个敬老院。原来的脏乱差不见了,路宽了,路灯亮了,环境美化了,群众看病和孩子上学方便了,昔日解决不了温饱的江湾人过上了好日子。

组织拉动,力争让每一位贫困人口脱贫。江湾村能够顺利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江湾人民的干事创业、齐心协力,也得益于江湾村有一个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班子。江湾村两委班子,以新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流转、争资跑项、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改善农村、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109人解决低保,35人解决五保救助,对100户困难户的危房进行改造,致力于贫困人口有序劳务输出,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提高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自我扶贫能力,致力于发展环保的轻工业,使贫困村在十多年时间里迅速脱贫。在这个创业的过程中,江湾村有了一个好班子,村支部被省、市、县授予“五好党支部”称号,村支书当选全省最美村官。村里有了一个好思路,各项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和损失,由此,江湾村步入了一个好的发展趋势。江湾村是全国扶贫开发典型设计试点村,在科学规划、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中,江湾村已步入经济良性增长、环境不断美化、社会日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