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二菊
这几年,平桥文化迅猛发展,继18座乡镇公共图书馆如朵朵鲜花般陆续绽放之后,叶楠白桦文学馆、城阳城址博物馆相继落成开馆。“零门槛”进入的公共图书馆,面对的是普通大众,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叶楠白桦文学馆面对的是信阳市区广大文艺群体,为精英文化的培育提供一个交流、研讨的高层场所。城阳城址博物馆的落成开馆则彰显了平桥历史文化的厚重,同时,又为展示传播信阳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打开了又一扇窗口。这三者相互辉映,相辅相成,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平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观框架,构筑平桥文化梦!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平桥,用轻轻脚步,丈量平桥厚重文化,感受平桥文化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图书馆:最美的风景
走进乡镇公共图书馆,我们的内心感受到的是安宁和温暖。在这里,数万册图书散发的幽幽墨香在空中飘荡,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会聚于此相互辉映,古今中外的文明积聚在一起相互碰撞,于是,我们的内心又有了一种厚重感。在这安宁、温暖、厚重的氛围中,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乡镇公共图书馆是平桥区着力打造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然而它的建设,却不是一帆风顺。
2010年平桥区决定由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投资4000多万元,在全区每个乡镇高标准兴建一座乡镇公共图书馆。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这是一次超前的创新、这是一次为民的实践。从规划、选址、到落成,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2011年,当18座典雅、大方、宽敞、规范、别墅一样的乡镇公共图书馆相继落成的时候,世人睁大了惊奇的目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近百家媒体、网站对平桥公共图书馆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相继转载、报道、评论。这其中有正面的、负面的,还有中立的。一时间赞扬、批评之声蜂拥而至,把平桥公共图书馆建设推向了风口浪尖。面对质疑,区委书记王继军这样回答:“建图书馆不是建菜市场、超市、搞开发,做的就是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看的就是二三十年后发挥的效益。”在舆论热议当中,平桥区委、区政府更加清醒、坚定、自信。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各种争论、评议悄然而止。
一脉书香,浸润平桥。新建成的乡镇公共图书馆全部实现以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向公众免费开放,比国家出台的政策还要早将近一年。乡镇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彻底解决了农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一群群来自乡间的孩子、农民、教师涌进图书馆,涌进这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尽情地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享受着阅读的愉悦。一本本图书就是一阶阶无形的阶梯,架起了普通大众和知识的桥梁。
当文化走进了大众、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孩子,才是真正的文化、永恒的文化。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第一眼看到图书馆就说道:“文化场所建设就应当超前30年到50年” ; 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动情地说:“平桥的图书馆,我坦率地说拿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流水平”; 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欣然题写下温润雅致的“乡镇公共图书馆”馆名,成为平桥文化的标志和符号。
18座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在平桥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从根本上提高了平桥的整体文化水平,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一出生就沐浴在浓郁书香里。在我们平桥区最美的风景不是雷山松,也不是泗河柳,而是我们的公共图书馆。
叶楠白桦文学馆:文学的殿堂
走近叶楠白桦文学馆,迎面看到叶楠白桦兄弟二人携手并肩、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前,脸上呈现出春潮澎湃的兴奋。这是一尊高2米的雕像,是根据他们在第四次文代会中的合影雕塑而成。那时是兄弟二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双双出席文代会,白桦在会上作了题为《没有突破就没有文学》的发言,第二天《人民日报》用一个整版发表。这次会议之后,叶楠白桦迎来了电影剧本创作的春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公映国产片中,几乎近半作品出自他们兄弟二人之笔下,《白桦叶楠孪生兄弟电影剧本选》也应运而生。
叶楠、白桦,原名陈佐华、陈佑华,是祖籍信阳平桥区中山铺村的一对孪生兄弟。兄弟二人均为享誉中外的作家,并誉为我国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双子星座”,在国际上,有“中国文坛两棵长得一样的树”之称。
叶楠、白桦的文字,既是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更是家国兴衰的永恒记忆。透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虔诚追求。为了让叶楠白桦进一步走进家乡人民的视野,让那卷卷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春风化雨、启迪后辈,平桥区选址与二人祖居同处一乡、隔河相望、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郝堂村建设了“叶楠白桦文学馆”。馆内对叶楠白桦的作品进行分阶段的展示,读者通过解读他们的作品来解读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时,馆内大量丰富翔实的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资料展现了白桦叶楠的文学创作生命历程。走进叶楠白桦文学馆就是走进叶楠白桦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情冷暖、世间百态。走进叶楠白桦文学馆就是走进叶楠白桦先生构建的文学殿堂,感悟人间真情、文学的魅力!
“叶楠,白桦,来自河南信阳陈氏家门的这两枝健笔,与他们全部的生活实践艺术实践一起,不仅属于家乡,更属于中国各民族的大家庭。不仅属于中国,也将属于整个地球村的读者”。叶楠白桦不仅是信阳的骄傲,而且还是河南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叶楠白桦文学馆是平桥的文化地标,不仅展现了叶楠白桦的文学之路、艺术成就、家乡情怀,而且还创造了一个高雅的文学交流平台,带动起当地文学创作的热情。如今,这里已成为信阳市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我们引进了驻馆作家驻扎在这里潜心写作,成功举行了“信阳市第13届大别山诗会暨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信阳市分会成立挂牌仪式”,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参与,提升了平桥文化氛围,实现了精英文化向社会的广泛辐射。
寒来暑往、日月更迭,文学馆静静地矗立在青山环抱、绿水缠绕之中,温暖而安宁,馆内寂寂无声的人群中,弥散着一种特有的书卷气。这气息与豫风楚韵混合在一起,又从馆内流向馆外,融入这小桥流水的寻常巷陌人家……这是一个能够让人安放心灵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文学馆是所有文人的家园与殿堂。
城阳城址博物馆:人文印章
人们常说:“走进一座城市,最快了解她的方式莫过于拜访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就踏上了一段非凡的文化之旅,那缓缓流动的历史近在咫尺。
“城阳城址”位于信阳市北25公里处,是信阳地区独一无二的楚文化分布中心,是我国现存6座“楚王城”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一座古城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城阳城春秋时为“负函”,是申国的都城,后改为城阳城。公元前491年前后,楚国与吴国交战,楚国第一次将国都临时迁于城阳。公元前278年,秦破楚郢都,楚顷襄王被迫“流掩于城阳”,并把城阳作为临时国都。在那里顷襄王问计于庄辛,庄辛发表了著名策论《论幸臣》,使楚国历史得以延续55年,并由此诞生了“亡羊补牢”这一流传千古的典故。
城阳城址博物馆就矗立在成语“亡羊补牢”的诞生地——楚国故都城阳城址。这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它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第一家以楚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
城阳城址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陈展面积2600平方米,包括1个序厅、3个展厅、1个多媒体厅、2个墓室本体保护展厅,馆藏文物532件(套),涵盖青铜器、陶器、木漆器、玉器、墓葬展示、杂件等多个类别。
走进博物馆,我们被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笼罩着。序厅中黑红色调,辅以楚文物漆器图案等楚文化符号,营造出千年古楚文化的神秘与厚重。
楚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楚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是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在城阳城址博物馆第二展厅就陈展着我国最早并保存完好的床,最早的枕头,最早的竹书,最早的铜胎漆器,最早的毛笔(此笔将我国的造笔史提前了二百多年),还有我国第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用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回响太空。漫步城阳城址博物馆,我们感受到的是楚国那曾经的强盛与荣耀。
“楚墓存真”是博物馆的一大看点,穿过长长的通道,我们来到了七号墓室本体保护展厅。此展厅是以七号墓现存的墓室、木棺、木椁等为依托,保持原墓葬结构不变,复制、摆放部分文物,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古墓全貌。身临其中,有一种历史现场感,仿佛那远去的历史,触手可及。
博物馆不仅馆藏丰富,荟萃了信阳市区的文化遗珍。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一个走近历史、感受古楚文化的机会。申侯一怒,辅周平王开创东周时代;申息之师,驰骋中原,助楚国成为春秋霸主;孔子负函行,倡公平、磊落之美德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敬重先人智慧,陶醉于我们脚下这厚重的土地。平桥是一座充满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烙印的城市,博物馆凝聚着平桥的灵魂。
博物馆的周边及整个建筑顶部用土覆盖后,进行植被绿化,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远远看去,就像一枚绿色的人文印章,镶嵌在平桥大地上,上面镌刻着平桥2700年前的历史,从古到今,从夏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