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怒涛

谈起“家风”,我想到了《民国老课本》中的一篇课文: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这篇《勿贪多》的文章就是教育孩子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不能太贪心。多年来,见过很多人因为不肯放手,手痛心急的模样,“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告诫犹如儿时母亲的教诲一般不时在我耳畔响起,让我对家风重要性的认识与日俱增。

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风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颜氏家训》中说:“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家风既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又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治家名言和“身教”典范。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留下了载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诫子书》;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了“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的名句……这些言行点滴是他们人生感悟、生活智慧、做人准则、价值观念的高度凝练,虽是吉光片羽,却足以成为中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风格、风貌和风尚,而其最核心的部分是治家的规矩,它可以是一段关于公与私、廉与贪、俭与奢、勤与惰的格言,也可以是饮食起居、邻里相处之间体现的谦让、中庸、仁爱、包容的处世方式。2015年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写入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中,这既是对“纪律挺在前面”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敢于担当,切实将建设廉洁家风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形势下,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对照古今家风的成败得失,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建设廉洁家风这个问题。在此,我认为树立良好的家风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言传身教,重言传更重身教。著名翻译家傅雷在家风养成上注重言教,更注重于身教。他在1962年给傅敏的信中说:“我对青年人、对自己的要求,除了吃苦以外,从不比党对党团员的要求低;这是你知道的。但愿我们大家都来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而尤其是修养和品德!”党员干部在廉洁家风建设中尤其要以身作则,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例如要提倡回家吃饭好,坚决抵制大操大办、收受礼金、奢侈浪费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抵制污浊习气对家庭环境的侵蚀,让亲情的纽带更加坚固。

廉洁用权,不为家人谋私利。不为家人谋取特权私利是党员干部培育良好家风的基本前提。清代陈荩有言“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子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事实说明,为家人谋取特权,就会让家人的私欲膨胀,滋生懒惰,甚至是骄横的心理,最终沦为自己乱用权力的牺牲品。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党员干部都谨守着廉洁用权的底线。财政部原部长吴波在遗嘱里写道:“我的子女他们均已由自己所属的工作单位购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继续占用或承租这两单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这封遗书让人感叹:无私的人最快乐,施与的人最幸福!

俭以养德,培育节俭的品德。“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艰苦奋斗精神的本质是奋发有为、百折不挠,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存在的家族式腐败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体现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不仅要以俭为荣,还要把节俭作为一种传统嵌入到家庭生活的细节中,用俭朴的精神涵养尚廉的家风。

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李衡临死前告诉儿子:“你母亲不愿意让我置办家产,才让家里这样穷苦。我在武陵有千头木奴,不用你提供衣食,每年却能给你供应一匹绢。”李衡死后,其儿子将李衡的遗言告诉母亲,母亲对儿子说:“这一定是你父亲给你们留下的千棵橘树。可是人应该忧患没有德义,不忧患不富贵,如果身居高位却能安贫乐道才是最好的,这千头木奴有什么用呢?”李衡妻子和《勿贪多》中的母亲虽然相隔千年,对家风的诠释却是如出一辙,或许这就是中华文化历久弥坚的秘诀之所在吧。

(作者系商城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