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你见过血小板了吗?那是非常漂亮的琥珀色!”第一次和人见面,息县工商局八里岔工商所所长李涛最爱聊的话题是无偿献血。聊起无偿献血,他总爱这样问。

琥珀色,是李涛最钟情的颜色。15年来,一袋又一袋漂亮的“琥珀色”从他的体内被分离出来,不知道把多少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2月24日,信阳市中心血站向记者提供了李涛的献血记录:2000年至今,李涛无偿献血125次,献血总量达到7.38万毫升,其中血小板228个治疗量7.2万毫升。

在那“琥珀色”里,藏有李涛的深情大爱。

“举手之劳”的坚守

42岁的李涛性格爽朗,说起话来声如洪钟,热情洋溢,但他却不事张扬。早在2000年9月6日,李涛就响应单位号召,第一次参加了义务献血,并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直到2012年年初,经信阳市中心血站推荐,李涛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信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信阳市首届十大爱心大使”时,他十年如一日坚持无偿献血的“秘密”才被大家知晓。

李涛说,献血就是伸出胳膊献出爱这么简单,是“举手之劳”,真的不值得宣扬。每次献血前,他总是提前默默安排好工作,请好事假。献完血,他又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最初,李涛只献全血。2006年一次偶然机会,为了救助一位病情严重的AB型血的患者,他被信阳市中心血站紧急求助。他二话没说,便从50公里外的岗李店乡乘农用三轮车赶到息县县城,又坐上血站紧急调用的采血车赶到中心血站机采室,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血小板被紧急送到了临床,李涛回到息县时,已是深夜。

这次献血经历让李涛第一次认识了成分献血,了解到血小板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淋巴瘤等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等患者,是“救命血”。从那时起,李涛就爱上了血小板纯净的琥珀色,开始每月都捐献血小板。

其实对于李涛而言,献血绝非他自己所说的举手之劳那么简单。

过去捐献全血只需几分钟时间,在息县县城的献血车上就能献。而捐献血小板则需要到信阳市中心血站的机采室,而且要在血细胞分离机旁静静地躺上一个多小时。多年来,李涛一直在乡镇工商所工作。每次捐献血小板,从乡镇到息县再到信阳,都要多次转车。尤其是在岗李店乡工作的那几年,路途远、路况差,李涛献一次血,在路上就要花去十多个小时,紧赶慢赶,往返一次需要一两天时间,舟车劳顿,异常艰苦。

信阳市中心血站的采血护士李梅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冬天的一天,因为有个病人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李梅早晨七点多钟就赶到了单位。让她吃惊的是,李涛已经如约等在了大门口。原来李涛为了不耽误用血,头一天夜晚就赶到了县城,当天又起了个大早。看到李涛冻得面颊通红,李梅连忙倒杯热水给他暖暖身子。李涛却说,没事儿,先献血要紧!

李涛印象最深的则是,有一天上午工作走不开,他只好下午才赶到信阳献血,献完血,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回息县的班车没有了,坐出租车回家不舍得,住宾馆自然也不舍得。李涛只好沿着民权路步行到火车站附近,掏10元钱住了一夜小旅馆……

在李涛那一个个满满当当的献血证上,详细地记录着他15年的献血历程。让人感叹的是,每年的正月和腊月,都有李涛献血的记录。2006年农历正月十九;2007年农历正月十八;2008年农历正月二十八;2009年农历腊月二十一……在这些大家忙着办年货、(下转02版)

琥珀色里的大爱(上接01版)过春节、喜团圆的日子,李涛却坚定地行走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

为了纯净的“琥珀色”

李涛最近一次走进信阳市中心血站是12月20日。那天,他和爱人、哥嫂以及“红玫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队友一起,专程来献血小板,却被告知,他今年的献血量已经达到了最上限。原来,按照国家最新规定,每人每年无偿捐献血小板不能超过24次或10升,虽然今年李涛无偿献血20次,但由于血小板计量高,捐献总量已经达到了10升。

跑了一趟空,李涛有些失落。这么多年,为了让漂亮的琥珀色更加纯净,他的脑子里总是时时绷着一根弦。像这样空跑一趟,在李涛还是第一次。

信阳市中心血站张亚丽说,李涛对血液知识的了解非常专业。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的饮食、睡眠等要求较为严格。献血前一天多饮水,当曰吃清淡早餐,献血的前一天晚上不能饮食过饱, 要有良好的睡眠,献血的前两餐不能饮酒,不能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对这些要求,李涛总能做得很好。尽管生活中有饮酒的喜好,但献血前他严格禁酒,从不破例。多年来,他捐出的血液质量总是很高。

1.68米的李涛身体强壮,他常年坚持锻炼,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在双腿绑上5公斤的沙袋,负重慢跑一个半小时。他珍惜每一次献血的机会,更不愿浪费了捐献血小板所需的价值近千元的一次性耗材和昂贵的检验费用,哪怕一次都不行。

在李涛的胳膊肘弯处,常年依稀可见密密麻麻的针眼。输液用的是7号针,而捐献血小板,则用的是16号针。由于李涛的血小板计数高,他每次都坚持要捐献两个治疗量,全身的血液要循环七到八次,他的胳膊需要保持固定的姿势一个多小时,常常会让人感到酸痛。更由于时间一到,他就会准时出现在机采室,往往旧针眼还没消失,又被摞上了新针眼。

“来回奔波,早出晚归,坚持十次八次,一年两年就极其不易,十几年坚持下来,确实是难上加难。”50岁的夏庄工商所副所长刘英也是无偿捐献血小板的志愿者,谈起李涛,他一个劲地竖大拇指:“涛弟是我们的核心和榜样!”

这两年,工作上独当一面,父母年事渐高,李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尤其是父亲患有直肠癌,母亲患上冠心病、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种慢性病,不能自主行走,李涛需要在乡镇、县城和信阳之间来回奔波。但再忙再累,李涛从不懈怠。漂亮的“琥珀色”早已成为他生命的颜色,成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玫瑰”的薪火相传

从不事张扬到高调宣传,一路走来,李涛变了。

“过去总觉得献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儿,不愿意说。2012年,我参加全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十大爱心大使的颁奖,认识了很多爱心人士,也明白了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大家都献出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更和谐!”李涛这样解读自己的改变。

如今的李涛,是无偿献血的铁杆宣传员,说起无偿献血来,头头是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献血率只有达到1%以上,才能满足当地临床用血的需要。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献血率普遍达到4.45%,全世界献血率最高的我国台湾省,献血率高达8%以上,而我国平均献血率尚不足1%,我市的献血率仅为0.45%。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住院输血病人大幅度增加,临床用血供需紧张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见人就宣传无偿献血,高调的李涛感召了很多像刘英那样的朋友和同事,在息县,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2014年年底,在县文明办的倡议下,由李涛牵头,组织成立了息县“红玫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

在这支我市为数不多的无偿献血社团组织里,30多名队员都是长期坚持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有父子兵,还有夫妻档、兄弟档、姐妹档、朋友档,多人获得过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和银奖,其中两人还得过金奖。服务队让大家一改过去的“单兵作战”,有了团队精神。

“以前是怀着一种爱心去献血,现在献血成了一种社会责任。”队员、国家无偿献血银奖获得者李华对献血志愿服务队的成立,有着这样的感触。

正是带着这种社会责任,息县志愿献血服务队已稳定地形成了每月两次集中到市血站献血小板的运行机制。由队长牵头对照大家的献血周期统计出可以献血的队员,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提出饮食和休息建议,星期天统一乘车到市中心血站。

“少数人献血,就是不间断地献到60岁,也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全体适龄健康的公民都来献血,哪怕只是一次,就会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李涛感慨地说,“我最高兴的是今年我们组团去时,有两次因为血站的库存超过上限,遭遇了限采。这是我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限采比起血荒,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啊!”

是的,李涛自当欣慰。他的行走不再孤单,那漂亮的琥珀色里,洋溢着越来越多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