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马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走进闹市、街巷,走进大山、景区,“弯腰一秒,拾起文明”,为的是还信阳一份清洁和美丽;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两鬓斑白,却穿行在大街小巷,为的是“找刺儿”,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本可以更清闲,却自觉承担起各种琐碎的事务,为的是共同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家园……

这是一群普通的群众,却闪耀着无私奉献的光芒。“信阳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理念,早已像阳光一样,照射在文明创建的进程中,融入每一个领域的群众心中,将城市一点点照亮,共同内化成一幅动人的和谐画卷、一曲美妙的文明乐章!

甘当主人翁 让社区更和谐

如果说市民是城市之本,那么社区就是城市的细胞,当每一个市民每一个社区都充满了“正能量”,用家园般的幸福勾连出城市的有机纹理,城市就有了不竭源泉和持久动力。

11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浉河区老城街道原军分区东院居民小区,看见83岁的离休干部曹书和正站在板凳上,为一处绿地周边2米高的扁柏剪去弱枝、蘖枝、叠枝、交叉枝、密枝、病枝等。其剪枝、理叉的技艺之娴熟,一点都不亚于园艺工人。

“咱也是社区的一员。趁着还能动,帮助大伙儿,只当是锻炼身体了!”这位被小区居民成为“活雷锋”的老人,面对大家的赞誉,爽朗一笑。

在信阳,这样的“活雷锋”真不少。漫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像曹老一样在房前屋后忙着美化家园的市民。他们既是和谐社区的受益者,更是建设者。一个个小区邻里守望互助,温馨又和谐,大家在共治中共享实惠。

把“你和我”变成“我们”的过程,就是让阳光普照的过程。信阳积极探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创新理念思路。一方面,强化政府服务,建立纵向到底的服务机制,让服务进家入户;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参与,建立横向到边的参与机制,广泛凝聚各方合力,从身边的小事、从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从房前屋后的实事等做起,美丽家园自己建设,美好环境共同维护。

为夯实社区基层基础,信阳从全市摸排了36个示范社区和100个改造提升重点社区,新建和完善社区文化科普活动中心、市民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实现文明城市宣传社区全覆盖,赢得了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京深社区的“党员认楼栋,文明我先行”的志愿活动;五星社区的“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信阳人”为主题的讲堂;社区志愿者走上街头、进入院落,主动担当起社区文明卫生劝导员,以实践行动引领居民爱卫生、讲文明、树新风;社区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信心,尽快实现再就业;医务人员为居民分发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为老人测量血压等,并根据他们的情况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阳光就是这样洒进了千家万户,曾经漠不关心的每一件属于别人的“小事”,都成为了“我们”的大事。文明城市的创建步伐,也走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争当志愿者 让社会更文明

阳光同样让“我们”成为一个个大写的“我”。

“让我来”“这是我应该做的”“有需要随时找我”“我是志愿者”……一个个志愿者、一批批志愿者组织,在奉献爱心的路上竞放异彩,成为在精神领域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最为显著的“信阳品牌”,让信阳文明之花更鲜艳。

每年高考期间,信阳满城尽飘“绿丝带”。数百辆贴有“爱心送考”标志、挂着象征平安顺利绿丝带的出租车和私家车,穿梭在市区大街小巷,服务考生,传递温情;

每年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和全国公路自行车赛等各大赛事的现场,负责礼宾接待、文明引导、礼仪展示、沟通联系的,也是来自基层单位的志愿者,他们良好的素质、周到的服务为信阳赢得了赞许和荣誉;

每个节假日的旅游景点,总能见到“黄马甲”匆忙骑行的身影,他们“爬一座山,清一条路”,用骑行诠释健康、环保、时尚的理念,在体会运动快乐的同时,担任着环保志愿者的角色。

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市民,从机关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市民参与、全民践行,正成为信阳创建活动的动力之源。车站、公园、广场、街头……志愿者引领着创建的潮头,展现出靓丽的风景。

截至目前,信阳市志愿服务总队下设1300多支志愿服务队。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达到7.6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的比例超过10%,高标准建成“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200多个,党员志愿服务队170个,1.4万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2.9万名,为居民提供医疗、教育、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化解信访积案,真正做到邻里有难党员先知,为民服务党员先行,关爱行动党员先上。

这是来自2015年10月份的感动:

国庆长假第一天,信阳师范学院11号宿舍楼楼管刘阿姨在微信朋友圈出了名。因为看到多位离家较远的大一新生没有回家与家人团聚,她就多准备了些饭菜,在楼下小黑板上写了段温馨提示,邀请留校的同学到家里吃饭,尝尝“妈妈的味道”;

10月13日以来,为了能让150余名环卫工吃上可口热乎的免费早餐,每天凌晨3时前,居住在市区各地的志愿者就会赶到位于平桥区幸福北路的爱心粥屋准备早餐。此时的夜仍深沉,寒气袭人,但爱心粥屋内传来的锅碗瓢勺碰撞声,让人暖心;

10月24日,市民李工和老伴儿到百花会展中心逛会展,迟迟等不到车时,一位路过的私家车车主主动将本不顺路的两位老人送回家中……

太多太多,这样的感动。如滴水,汇聚成江河,如粒沙,集聚成宝塔。每一份文明都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凝聚成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力量,势如破竹,在每一个信阳人的心中萌发,在1.8万平方公里的信阳大地上绽放!

义务监督员 让家园更美好

85岁的李定洲老人是信阳的“名人”。他出名是因为喜欢写信。几年间,他走遍市区的大街小巷,总里程超过了4000公里。看到损坏的市政设施、乱丢的垃圾和张贴的小广告,他都要写信告诉城市的管理部门,累计写给信阳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信有130多封,15万字。

今年春节,在上海居住的信阳女子朱瑞回乡过年,遭遇了打车难的问题。她给信阳市长写了一封近3000字的长信,为家乡交通发展建言献策。她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信阳人,只要家乡需要我们,我们都愿意为了家乡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点力。我真心希望家乡更美好,家乡的人民更幸福。”

朱瑞的话代表了信阳人的心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信阳涌现出太多这样热爱城市、建设城市的主人翁。他们敢当义务监督员,积极为信阳建设“挑刺”,为信阳发展建言。

信阳人反映社情民意当然不只有写信的法子。市政府借助12345市长热线、民声短信手机平台和投诉电话,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做到了群众有所需、创建有所应、件件有落实。

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信阳市民声手机短信”可谓是小平台关乎大民生。信阳面向全市开通了241个民声手机短信号码,全部纳入民声手机短信平台管理。对群众发送的民声手机短信,由责任单位回复、受理、办理并反馈,短信平台对每一条短信的办理过程实施全程记录,跟踪监督。群众还可以通过登陆信阳市民声手机短信门户网站,随时查询自己反映问题的办理进度及结果,并对办理情况及结果进行评价。市民声手机短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高度重视督查督办工作,把抓好日常督办和集中督查活动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一大批民声手机短信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创城不仅仅是为争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以其为载体,凝聚民心,满足民需,汇聚民力,推动信阳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市委书记郭瑞民如是说。

诚如斯言。作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信阳总会给人惊喜。徜徉于百花园,流连于浉河畔,感受着这个城市蕴含的“文明”品质,游子们恋恋不舍,游客们也会发出“人到信阳不想走”的感叹。这里,每一片土地都充满着创业的生机,每一寸阳光都流淌着人居的惬意,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文明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