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春景)今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过去工商、质监和税务部门办证界限,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实现了 “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增量提质。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新登记市场主体26076户,同比增长21.92%;新增注册资本260.88亿元,同比增长28.68%。截至10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17.46万户。

发挥牵头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事制度改革,成立了信阳市商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工商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协调质监、国税、地税、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优化整合登记流程,改造升级共享互换系统,并及时更新升级业务系统,开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专题培训,提升全市工商系统登记注册人员的业务技能,为改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与新闻媒体分工协作,持续加强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组织多家媒体持续报道全市首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颁发仪式,为改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施配套措施。结合改革要求,我市推行一系列配套措施,打出改革“组合拳”: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将147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并取消了40项前置审批,对改为后置的许可审批事项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之外设定的许可审批事项,一律不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建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综合服务窗口,通过全省登记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交换平台,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申请和审核信息实现共享,形成了“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企一码、一网互联、一照通用”的“五个一”办事流程;深入企业开展行政指导,开通重点项目企业服务“直通车”,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升级转型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对集团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冠省名、企业名称表述、企业住所(经营场所)迁移、企业上市等给予帮扶指导;建立健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在实现市场准入“宽进”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宽松平等准入环境的同时,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提高办事效率。我市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市场准入环境,企业申请注册审批由原来的近1个月缩短到5个工作日。放宽企业注册登记限制,新注册企业大幅增加,尤其是金融服务、餐饮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服务类企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仅在市工商局登记窗口注册设立的亿元以上企业就达28家,大规模企业引领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彰显,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