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桂柠楠)今年以来,息县地税局以建设“责任地税、法治地税、服务地税、科技地税、人才地税、清廉地税”为总方针,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探索税收征收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求更好地服务于纳税人和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进度领先,成效更显著。2015年前三季度,该局的任务进度和收入增幅均居全市各县区首位,在宏观经济走势较弱,税收收入形势趋紧的大环境下,该局的税收精细化管理模式对挖潜增收、保障税收收入的连续稳定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
流程再造,职责更明晰。该局通过岗位流程的再造,突出责任压力传导,层层落实责任。由于对税收管理相关要素进行了重新梳理、清理、简化、整合与改造,进一步优化了地税部门的运行机制和方式,改变了过去所有责任一肩挑的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了管理效益最大化。
风险推送,稽查更精准。依据风险管理的理念,该局将稽查工作与纳税评估、风险防控对接,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精准度大幅提升。稽查部门根据风险防控部门推送的涉税违法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稽查工作;同时,各税源管理单位结合各自辖区建设领域“三违行为”税收整治实际,向稽查部门移送涉税违法信息。稽查部门与公安、检察院加强协调,共同做好维护税收公平正义工作。前三季度,该局稽查部门就向司法机关依法移送涉税违法犯罪案件3起,采取司法强制措施4人,依法追缴税款32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税法遵从度的提高。
综合治税,保障更有力。针对起征点调高后农村固定税源萎缩、一次性税源难监控的特点,该局提出借助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网络提升税源管控能力的思路,发挥协税护税人员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及时发现税源,开展代扣代缴,减少税源的跑冒滴漏。上半年全县23个乡镇(办事处)中18个实现了超收或过半,各乡镇总体完成年度任务的55.26%,与同期相比,农村税收收入质量依然得到保障甚至有所提升。
简化流程,办税更便捷。通过业务重组优化,该局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集中征收,凡纳税人依申请发起的所有涉税事项均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税服务集中后,大力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结合《全国县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全国税收征管规范》和《税收权责清单》进行流程再造,通过业务前移,将分散在多部门和多层级的调查核查、审核审批等职能整合前移到办税服务前台办理,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资料报送,实行内部流转,实现了涉税事项“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一窗办结”的工作模式,解决了纳税人“多头跑、多头找、窗口挤”的问题。
统一标准,服务更满意。集中征收后,业务集中在一点,使得纳税服务任务管理、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完全统一,加上“一厅式”办结等服务标准的执行,“一把尺子”式的高效规范服务使纳税人办税更加便捷,税法遵从度和服务满意度也都大大提高。
科技支撑,纳税更方便。该局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大力推广网上申报、网络发票和批量扣税业务,通过纳税人学校培训,一对一上门教学,最终使单位纳税人网络申报率超过90%、网络发票使用率达100%,并在农村实现了批量扣税的全覆盖,使得纳税人足不出户就可轻松办税。
风险排序,管理更高效。挑选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成立风险防控分局,通过引入以科技信息化为支撑的风险管理机制,按照“统一分析,分类应对”原则,建立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和识别,查找涉税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并排序,并根据风险等级向稽查局、管理分局和纳税服务局进行推送,由这些部门进行应对,实行基于风险的动态管理。此举不仅将发现问题和应对问题相分离,实现了相互制约,同时有助于达到“无风险不应对、无需求不打扰、对低风险的纳税人予以提醒、对高风险纳税人重点监管”的目标。风险防控分局成立以来,通过评估组织入库税收超千万,在清欠营业税的过程中,通过集中评估清查欠税2700余万元,税源管理的精准度大幅提升。
人员调整,配置更优化。该局根据税源的类型特点,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组合起来,放到最需要的部门和地方去,建立起专业化管理团队,实现人力资源与税源的“专业对口”。
细化分工,水平更专业。专业化管理具体落实到基层管理人员身上,每个人的管理方向更加具体和细化,职责更加明晰,工作得到了简化,从申报、开票、纳税辅导什么都管、哪里有问题往哪里跑的疲于应付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深入研究自己所管理的行业,税源管理水平也随之提升。
风险控制,执法更规范。税务机关征管查分离和纪检监察监督体系已运行多年,但是在新形势下,税收管理和征收环节之间的风险点日益增多。该局依托征管系统和综合治税平台采集信息,查找疑点评估风险。同时按照省市地税要求,深入开展“八条禁令”、“九项要求”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结合明察暗访,严厉查处顶风违纪、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建立起严抓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从早、从小、从细抓起,彻底清除了不良风气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