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新集镇党委定期召开由全镇机关党员干部参加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讨会,集中学习、研讨用“三严三实”重要论述引领全镇工作。
本报记者 冯康松 摄

本报记者 冯康松 李浩

“践行‘三严三实’,关键要把自己摆进去,在‘严’上聚焦, 以‘实’做表率。要学思结合,边学边改。”对如何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新县新集镇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2015年,该镇紧紧围绕建设“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抓好重点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基层四项制度落实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巩固民生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镇、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单位和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岗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先进集体、市先进基层人民武装部、市信访“四无乡镇”、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市统计工作优秀单位、县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美丽乡村一等奖等30多项省、市、县荣誉称号。

民生工程得民心

“践行‘三严三实’,要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尽心竭力惠民生。深入了解百姓期盼解决的问题,切实研究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把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最终体现在多为百姓办实事上。”该镇镇长说。

把百姓装在心中,该镇首先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入手,按照“规划统领、分类整治、突出特色、以民为本”的工作思路和“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要求,先后整合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硬化村组道路9.5公里,整修大池塘12口,建成文化广场4个、垃圾池36个,安装30多盏路灯和广场灯,绿化3万平方米,实施危房改造近百户,解决安全饮水近万人。同时,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组,强化日常保洁。各村聘请专职保洁员12人,义务环境卫生监督员和保洁员60人,负责公共区域日常保洁。镇、村干部每周五下午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采取镇主要领导督察、办公室暗访、群众自查、小学生打分等方式,强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一批美丽乡村涌现出来。为充分发挥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示范作用,该镇结合基础条件、人口集中、群众意愿等,对全镇10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各建1个村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在建设中重点突出“实、美、细、魂”。

抓群众主体——突出“实”。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抓规划设计——突出“美”。规划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方便群众。在对村庄道路、广场、绿化、住户房屋连接带等设计过程中,体现了自然生态、美观大方,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采纳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规划设计几易修改后才进行施工建设。

抓施工建设——突出“细”。在具体建设中体现精细化,政府主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该镇投资150余万元,硬化道路1公里、修砌石岸0.5公里、绿化320平方米、新建休闲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等。在道路、石岸、广场、绿化等施工建设中,聘请专业队进行施工,明确美丽乡村村长具体负责工程质量和进度,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对生态石岸、生态砖、鹅卵石、草坪铺设中做到一丝不苟,力求完美,自然生态,提升了品位。

抓乡风文明——突出“魂”。在搞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四进农家”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教育和引导群众“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勤劳节俭、道德守礼”等这些传统美德。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结合生态特色,就地取材,注入传统“忠、诚、和、善、仁、信、礼、义、勤、俭”等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内涵。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该镇立足农民增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总规划面积200多亩的李洼现代农业生态园,扩大姚冲天利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规模,推进代咀铁皮石斛试点种植。目前已发展铁皮石斛种植面积100多亩,油茶种植基地600多亩。同时,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黄湾300多亩花卉苗木基地和塘洼100多亩草莓种植采摘基地。在金河、代咀、董店区域新发展农家乐10余家。姚冲天利产业园新建的标准化淮南猪养殖场,猪存栏300余头,新修大池塘5口,占地45亩,鱼苗100多万尾,建设花卉苗木基地50余亩。

不断完善基层四项基础制度。该镇立足实际,循群众呼声,顺群众期盼,积极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试点工作,通过选好“一长四员”,即网络长、参议员、便民员、调解员、监督员,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群众组成服务网络,实现网格化服务全覆盖。做好“四件事”,即民主议事、真心理事、方便办事、公开晒事,让群众在“好办事”中看到变化,让党员干部在“办好事”中锤炼作风,极大地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截至目前,21个村(居)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各村(居)参议员意见建议,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低保等一批惠及民生的好事、实事112件。该镇便民服务中心、各村(居)便民服务站便民员为群众代办事项1138件,转办49件,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依托镇、村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全镇信访量同比下降29%。225名镇、村党风政风监督员不定期对镇机关、各站所党风政风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建立重点检查机制,实行重点工作督察制度,下发督察通报3期。

不断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该镇组织群众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社区困难居民、农村“三留守”人员。组织镇、村干部到代咀敬老院、代咀烈士陵园开展志愿服务,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信阳人”、“文明家庭”、“美丽家庭”、“健康家庭”、“健康之星”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表彰先进典型30余人,2人被评为县第二届道德模范,5人被评为信阳文明市民,胡兰书被评为信阳市劳动模范、十大法治人物。

攻坚克难抓落实

“三严三实”就是要“严”,要“实”。今年以来,新集镇政府上下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连续作战,逐一攻坚,重点工作得到了强势推进。

重点工程建设不打折扣。该镇大力发扬攻坚克难精神,积极推进大别山中药生态科技园区域群众安置工作,目前,276套安置房安置到位,安置群众538人。申报并争取大别山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5929.2万元,258户群众安置区(棚户区)建设全面启动,已进入房屋主体建筑施工阶段。另外,完成部分主干道硬化工程和沿河护坡工程,光彩实验学校已经投入使用,商务中心区“三馆一中心”(图书馆、规划展示馆、新县地质博物馆、便民服务中心)场地平整正在展开。

扶贫开发稳步推进。该镇结合省、市、县扶贫开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集镇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围绕“转、扶、搬、保、救、助”五字方针,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帮扶一批转移就业,组织一批搬迁安置,实施一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2015年年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

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等健康产业。该镇针对金河等重点贫困村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各村《对口帮扶三年脱贫规划》,积极与县住建局、史志办、农商行等8个对口扶贫帮扶单位衔接,累计为冲田洼等3个贫困村争取帮扶资金20多万元,预计2017年,全镇实现脱贫人口1500余人,基本可以摘掉贫困的帽子。

农民新村建设。该镇成立三个工作组,每组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多名工作人员,将新村建设分配到人。借鉴大别山中药生态科技园安置区拆迁补偿方案和成功经验,对三个安置区的群众进行面对面思想动员和政策讲解,完成了仙棚洼城中村改造52户房屋的拆迁和地面附着物的清除工作。

真抓实干促发展

把“严”和“实”贯穿到工作和生活中,该镇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财政保运转。1月至9月,该镇完成财政收入817.25万元,占年度任务的85.6%。其中国税完成265.25万元,占年度任务115.33%,地税552万元,占年度任务75.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9%,争取各类项目资金6657.6万元。

项目促升级。该镇实施村组畅通工程项目,金河至彭大湾6公里道路拓宽硬化工程正在实施,已硬化村组公路5.69公里,整理路基5.5公里,整修塘、堰、坝等12处,实施董店等5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整修)京九、代洼、代咀、姚冲等4个村级活动场所,新建社区平台2个。

居民保平安。该镇积极开展“查尽职、除隐患、保安全”活动,对城区居民住宅楼、“三合一”场所、彩钢板建筑等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确保区域内消防安全。开展秸秆禁烧普法宣传工作,全镇无1处着火点。

民生凝人心。该镇加大资金投入,对城关一小大门进行改造,对代咀九年一贯制学校食堂进行扩建,配套完善金水小学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金河小学排险工程和代咀完小安全饮水工程,发放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师生,奖励优秀师生100多人。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医疗救助等惠农资金人均500多元,开展两个专项整理工作,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79人,查处涉农乱收费1类18项问题,退还乱收费资金2200元,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