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编者按:小餐桌,大文明。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文明餐桌”倡导的安全、节俭、文明用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涌现出了一批“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餐饮示范街”、“文明餐饮服务员”,很好地引领了餐饮时尚。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我们身边的文明餐桌”栏目,通过小切口、小视角、小事例,展示我市“文明餐桌”行动中餐饮企业和从业人员对各类文明规范的践行,展示“文明餐桌”带来的文明新风。

11月5日中午,连续两拨客人走进了吉传厚的家庭餐馆又退了出来。

“你咋又让人家走了?”连厨师也忍不住埋怨起老吉。

吉传厚的餐馆在鸡公山脚下李家寨镇谢桥村彭家沟,这里几乎家家开餐馆,是远近有名的休闲美食区。

每次听到家人或厨师埋怨,老吉总是一句话:“我是怕你们太累啊!”

老吉有他的生意经,那就是他一直遵守的“文明餐桌”规范。

“我家的餐馆每顿只能招待四桌客人,来得多了就不能留人家。”老吉说,“有人说凑合一下,但是凑合了人家能吃得舒服吗?再说,左邻右舍的餐馆还有空,为什么不把客人分给人家?”

来吉传厚家吃饭的很多都是回头客,就是看上他的这种实诚。

陈先生当天带着几个老同学在吉传厚家吃饭,他提前一天打了老吉的电话订餐。

“第一次来老吉这儿吃饭,我听他老是推荐菜,还有点想法,就偏不点他推荐的菜。”陈先生说,“后来我点起菜来,他总在一旁嘟哝,嫌我点多了。”

吉传厚说:“我就说啊,‘咋就不知道心疼钱啊,前面点的已经够吃了’。”

因为这句话,陈先生认定了老吉是个实诚人。

市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吉传厚的餐馆也被要求遵守“文明餐桌”规范。

“我早就说,客人来家里,一是要干净整洁,给人家拣好的做;二是要让人家吃饱吃好少花钱。”吉传厚说,“现在好了,乡亲们开馆子都认这个理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