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法官与留守儿童座谈。

淮滨马集法庭简介

马集法庭位于淮滨县西部,辖区覆盖淮滨县域西部的马集镇、芦集乡、邓湾乡三个大的乡镇,含53个行政村,总人口近15万。法庭现有工作人员3名,庭长1名,资深审判员1名,书记员1名。据统计,今年马集法庭审理案件总数280件,已审结208件,审结率74%;调撤率43%,简易程序适用率77%。截至目前,本年度审理的案件尚无发回重审或改判案件。各项审判管理指标均在省法院指导任务数以内,审判效率居县法院各业务庭首位。

本报记者 段黎明 文/图

11月2日,走进淮滨县马集镇,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赫然立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马集人民法庭群众服务站,免费茶水、公厕、纳凉、加水,淮滨县人民法院马集人民法庭,电话:0376-8652126。这是记者对马集法庭的第一印象。

马集法庭,是我市唯一一个被省法院确定的基层法庭文明执法示范岗。

记者走进院内,仔细查看法庭服务大厅,只见休息区里摆放着便民服务箱。打开便民服务箱,发现它简直就是百宝箱,针线、老虎钳、螺丝刀、创可贴、透明胶布及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此外,记者还发现休息区的墙上挂着几把雨伞……

用心便民为民

这时,一名农民模样的中年人端着茶杯走了出来。记者拦住他问是不是打官司的。他说:“我是外地司机,叫任宏远,路过时看到这里免费供应茶水,就进来接杯水喝。说实在的,我还真没见过这样贴心的法庭呢!”

记者和该法庭庭长李锦聊了起来,谈起便民服务的初衷,李锦说:“我是2013年年底到这个法庭的。当时,法庭厕所正装修,我急着方便,就问他们,他们说东边有一厕所,我跑了三四百米找到一个收费的厕所,交了一块钱才方便了一次。后来我考察了一下,沿路一公里之内,除了这家收费的厕所就没有厕所了。通过这件事我就想,那些过路的司机内急怎么办?不说花钱多少,多不方便啊。于是,我就把我们一楼的厕所对外公布为公厕。后来,根据来打官司的当事人以及过往司机的需求,逐渐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便民利民服务站。”

记者看到一楼西北角还有一间休息室,里边虽然简陋,但床铺、桌椅、板凳一应俱全。“这是你们法官的休息室吗?”“不是,法官的休息室在楼上。过路群众中午累了,可以到这里休息一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淮滨县法院马集法庭位于通往信阳市的主要干道上,过往车辆较多,为了方便群众,今年3月,该庭在法庭内设立了便民服务站。同时开放法庭的卫生间、洗浴室、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设施,既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也方便过往的群众,更拉近了群众与法庭的距离。

今年9月6日,省法院院长张立勇来到这里,对该法庭的司法为民便民做法给予了肯定。

关爱留守儿童

“李法官,我也有苦恼,我们家有矛盾,我爸妈在外地开个小卖部,我和弟弟跟随奶奶在家,爸妈还经常指责奶奶,奶奶其实也很累。”一位瘦瘦的张姓男孩,有点怯怯地说。温和的法官轻声地问:“你父母一年回来几次?”男孩答道:“他们不回来,寒暑假我和弟弟去,就奶奶一人在家。”“你和他们沟通得多吗?”“不多,我自己感觉和他们感情不够深。”男孩有点伤感地说。

“其实你和你父母的感情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差,你还是很爱你父母,很爱你自己家庭的。父母在外辛苦也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只是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有些少,交流不够,但父母还是很爱你的。”李锦真诚地对他说。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就这样继续着。

深秋的阳光斜射进马集中学一间教室,给教室里面镀上一层暖暖的金色的光芒。马集法庭庭长李锦和十几名留守少年围坐在一起,亲切而随意地聊着,场面温馨而动人。第一个孩子发言后,刚才还都有些害羞的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他们叽叽喳喳向李锦倾诉自己的烦恼,成长的困惑,亲情的缺失,奶奶的艰辛……而李锦总能在善解人意的同时,又给他们提供可心的建议,没有强迫,没有枯燥说理,如同一位朋友,亦像一位父亲,孩子们明亮的眸子里满是欢喜,整个教室里弥漫着温情。

结束后,记者和一位周姓女生聊了起来,她高兴地说:“我可喜欢法官叔叔了,以前好多话不知道该向谁说,干着急也没办法,现在不仅可以和他当面说,还可以给他写信,我现在和我爸妈感情好多了。”

温文尔雅是李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见到他和孩子们的交流,让人不得不信服。也许是当老师的经历让他更容易和孩子们沟通,从而让一位法官的法与情在他身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李锦告诉记者,马集镇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工输出大镇,留守孩子比较集中。他们已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普法教育,将家庭矛盾和敏感问题排查出来,及时化解。采访结束,走出大门,回望法庭,楼前国徽高悬,院内蔬菜青翠。这个乡镇基层法庭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敬业的法官,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