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代君(左)在生态茶园中忙碌的场景。 本报记者 孟 磊 摄

乔协

“十八口,信阳好茶想这口!”这条耳熟能详、令人遐想的广告语是对十八口茶叶的真实写照。十八口这个品牌,近年来在信阳风生水起、小有名气;十八口品牌的创始人代君,在信阳百姓、知名茶企中可能都不陌生,因为经常在党报党刊、电视等各种媒体上经常见到他。生活中的他,朴实稳重,痴性如茶;事业上的他,雷厉风行,越做越大。

那是2009年,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利用信阳丰富的夏秋茶资源开发生产优质红茶“信阳红”之时,在外打工小有积蓄的成功人士代君敏锐地嗅到商机,毅然返乡注册了十八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办新羽红茶专业合作社加工基地。目标咬定说干就干,当年年底就完成前期选址、厂房建设、培训员工等,第二年茶叶开采时随即投入生产。新羽红茶专业合作社加工基地的建成,有力引导茶农从事红茶生产,改变过去谷雨过后不采茶、夏茶和秋茶基本浪费的现象,实现变废为宝,使周边几个村茶农的收益大大增加,经济社会效益都十分巨大。

信阳市十八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羽红茶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创办以来,始终秉守一条信义:别人不生产,我仍在生产;企业即使不赚钱,也决不能让茶农不赚钱!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合作社积极探索茶叶生产新模式,把打造知名品牌与带动农民致富紧密联系起来,使合作社获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茶叶产业化发展,实现了合作社与茶农的双赢。尤其是进入夏秋季节,合作社利用当地富余的茶叶资源,加大夏秋茶采摘力度,大力生产中低档信阳毛尖、信阳红茶,迅速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极大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作为公司董事长,代君狠抓产品质量,处处率先垂范。一是科学管理,龙头带动,有章可循。针对当地茶业经营分散、种植面积小、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他组织茶农、茶商、茶企、农资经营者按照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他组织带领茶农以茶叶为中心,按统一标准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订购优质农资、交流生产技术、社员经营者订单销售,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叶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茶农单枪匹马闯市场的风险。在代君的带领下,合作社制定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章程》、《社员管理制度》、《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规程》、《茶加工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还建立健全了车间加工、包装规程,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合作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良性发展的轨道。截至目前,合作社入社成员已达158户,茶园面积突破3600亩,入社成员每亩茶叶年均收入增加3000余元。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从业素质。他组织合作社多次聘请专家举办了多期“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班”,采取设立茶叶技术宣传摊位、制作红茶品鉴收藏小常识公益短信、发放茶叶管理技术宣传材料、开通红茶微博微信群等形式,向广大茶农详细讲解茶树从栽培、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摘等各个环节管理技术,提高了茶农从业素质,同时增加了广大消费者的品茶、收藏知识。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升茶业的内在品质。在他的精心设计下,合作社成立以来投资300余万元,美化硬化了基础道路,修建了水利灌溉设施,茶园生产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他还组织了合作社茶艺专家团队,承担了茶叶优良品种的研发栽培。2010年公司成立了由全国知名红茶研制大师为首的信阳红茶专业制作技术团队,成功与信阳市方远技术学校签订了信阳红茶研制开发技术培训基地的合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加强了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研究开发工作,成功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十八口信阳毛尖、十八口信阳红茶等系列茶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信阳毛尖的结构类型,增加了消费者购买时的选择性,同时大大提升了信阳茶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2011年,该公司获得了信阳市浉河区茶业协会授予的“信阳市浉河区首届信阳红茶品鉴会优胜单位”,同年该社还获得了“信阳市市级示范社”称号、河南省电视台颁发的“河南省十佳合作社”等荣誉称号。2013年,该公司获得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颁发的“质量、服务、信誉AAA企业”荣誉证书。在信阳第23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5中国(信阳)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市侨商会企业——信阳市十八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再获殊荣,公司生产的十八口牌信阳毛尖、信阳红茶荣获“2015消费者最喜爱的信阳十大茶叶品牌”。

近年来,代君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先后荣获浉河区颁发的引领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百优”优秀人才荣誉称号,浉河区吴家店镇2011年度特别贡献奖。2012年,他当选为中共信阳市浉河区政协委员、信阳市侨商会副会长。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代君先后与河南省副省长王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等领导“斗茶”并合影留念,将来他将继续以茶为业,打造美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