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金秋十月,秋意盎然。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茶乡信阳迎来了一批珍贵的客人,他们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虽然身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喜欢品茶,而且更懂茶。

正是这一共同的爱好,让来自全国70多个产茶县(区)的代表、中国茶叶界的专家、国内外众多知名茶企业家等千余人云集信阳,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

“这样的年会我已经参加过多次,也品过很多茶,今天能来信阳开会,并喝上了不同品种的信阳茶,感觉很开心。”一位来自福建产茶县的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确实好喝,信阳毛尖能在百年前就获得巴拿马金奖,实至名归!”

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都有喝茶的习惯,并形成了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等四个主要茶区,而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信阳所生产的信阳毛尖,则是绿茶的典型代表。

请喝一杯信阳毛尖茶!

经过近百年探索改良,信阳毛尖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其造就了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的优异品质。冲上一杯,你会看到茶芽如针如芒,在水中浮动,然后慢慢沉落杯底,淡雅清亮,澄明碧绿,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端起杯来,一股清香恬淡的香气会扑鼻而来,气韵高雅,沁人心脾。轻啜一口,你会感到一种鲜醇的滋味在口中弥漫,回味很久,齿颊留香,久久不散。

请喝一杯“信阳红”红茶!

近年来,信阳茶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信阳茶区茶园面积达210万亩,茶叶产量达6万吨,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总产值达90亿元。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一大亮点。信阳不仅改写了长江以北2000多年不产红茶的历史,而且以信阳毛尖为载体,自1992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茶文化节。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全市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超过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000元。

随着信阳茶产业链条的延伸,茶产业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信阳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进一步提升。信阳正逐步被打造成现代茶产业的发展高地和现代茶文化的重要中心,成为中原经济区现代茶产业示范区、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一举跨入全国茶产业发展第一方阵。

对此,在昨天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与会专家、领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如此看来,信阳茶产业发展不仅承载着百年的荣光,更肩负着更加恢弘的发展愿景。我们期待与会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们,帮助我们突出“山水信阳·美丽茶乡”的特色,促进全国茶界的互相交流、学习与合作,推动包括信阳茶在内的中国茶不断转型升级,走向世界。我们也相信,以“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为核心的信阳茶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信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助力全国茶产业全面发展繁荣进程中的一张金字名片!

请喝一杯信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