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青云 通讯员 邵梦华

“危险来临的一瞬间,是杨队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0月10日上午,回忆起事发情形,躺在病床上的严祥梦眼含热泪,得知杨李松队长因他也身受重伤,严祥梦更是几度哽咽。

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杨李松连年被评为先进个人,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闪开”,杨李松用力将战友推向路边

10月7日零时许,市公安局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杨李松巡逻至沪陕高速896公里处,发现一轿车单方肇事停靠路边,车辆损坏严重,驾驶员被困在座椅上,另一乘客被卡在副驾驶位置上。正值国庆返程高峰,沪陕高速车流量是平日的6倍,如果不及时将车辆、人员撤离现场,极易发生连环追尾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杨李松在迅速展开现场防护的同时,立即组织人员对伤员进行施救,经过十多分钟的紧张抢救,成功将两名伤员救出,在120急救车未及时到达的情况下,他让同事用警车将伤员就近送往罗山县医院救治,自己则留在现场,指挥现场勘查和肇事车辆施救、撤离工作。在处置现场过程中,一辆小型轿车撞开防护锥形筒,冲进警戒区,向杨李松等人疾奔而来,千钧一发之际,杨李松迅速将身旁的高速公路信阳分公司路政二大队工作人员严祥梦推到一边,自己同时也快速跳向路边护栏外,在跳起的瞬间,轿车呼啸着擦身而过,杨李松跳过护栏后重重地摔倒在路外护坡下。昏迷中,杨李松感觉同事在呼唤他,他硬是撑着让自己站起来。

还能动!杨李松让战友抓紧勘查现场,自己则踉踉跄跄地爬上路面,坚持指导勘查工作直到现场撤离完毕。随后,他又强忍着疼痛赶到医院了解伤者伤情,协调救治事宜。全部安排妥当后,才返回单位。此时,他感觉疼痛难忍,却仍坚持上岗带班。次日上午8时,杨李松发现小便出血,他给医院的朋友打电话咨询时被同事得知,在同事的强行陪伴下前往医院检查。经检查,杨李松身上多处软组织挫伤,两根肋骨断裂,肾脏严重挫裂伤。

“你们警察真是钢铁做的,这么严重的伤居然还坚持上班,真是不要命了,再晚点来后果很严重!”看着躺在病床上依然微笑的杨李松,医生显得很不解。

然而,知道杨李松的人都说:杨队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太正常了。如此凶险的场景并非杨李松第一次遭遇。2007年1月12日夜晚8时许,京港澳高速淮河大桥上一辆轿车追尾满载乘客的大巴车,导致轿车上2人受伤。接警后,杨李松和同事迅速赶往现场。现场处置中,一辆黑色轿车高速驶进事故现场警戒区域,杨李松在将身旁的小李推到一边的同时,自己却被小轿车顶到引擎盖上一路狂奔,撞上警车后才停下来,杨李松被重重地甩到桥面上,所幸的是,他被确诊为轻微脑震荡。

信阳高速公路点多线长,高速交警驻地多在郊区甚至山区,常年远离父母妻儿,雨雪雾天,一线保通任务重,十天半月不下路是常有的事,遇到交通管制,事故处置,按点吃饭都是奢望。

长期作息不规律,杨李松积劳成疾,2014年12月份,杨李松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和结肠炎,医生要求住院治疗,被他以工作忙走不开为由拒绝了。这次负伤住院,他打趣地说:“正好,‘机器’坏了,一块大修!”

“我是警察,这是我分内的事”

2014年9月的一天傍晚,杨李松和同事例行巡逻,途中发现一行男女4人正在应急车道徒步前行,立即上前将4人请上警车。由于语言不通,杨李松利用手机翻译软件了解到,这4名金发碧眼的外籍“背包客”是俄罗斯人,准备穷游中国,下一站是安徽省。天色已晚,杨李松自掏腰包将4人安排到服务区就餐休息,第二天一早,他联系到一辆过路客车,将4人送到沪陕高速豫皖省界站,并跟省界大队的同事交代,将他们接力送到安徽省境内。

“我是警察,这是我分内的事。”这是杨李松的口头禅,也是得到他帮助的人首先听到的一句话。今年年初,杨李松在沪陕高速信阳新区收费站执勤时,发有不少过路司机前来问路,在告知其路线后,不少司机仍找不到目的地。杨李松觉得这样很不方便,他驱车从信阳新区站出发,到过路司机经常问的地点,实地沿路线走一遍,并画出实用简易地图,做出便民服务卡片,正面为报警求助电话,背面为便民服务地图。过路司机对此便民服务卡很满意,他们每次到达目的地后都会给杨李松发来感谢短信。

2008年12月,正值雪灾,高速公路上任务特别繁重,杨李松当时在京珠高速豫鄂省界站,已经连续在岗20余天。夜晚8时左右,正在路面执勤的杨李松,发现收费站一匝道内发生司乘人员互殴事件,在处置过程中,杨李松发现一男性司乘人员头部已经受伤,血流不止,双方仍在拉扯。由于夜晚能见度低,受伤男子在躲避的过程中,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从高速护栏上跌落下去。杨李松快速反应,冒着大雪到桥梁下寻找,终于在凌晨3时许,在一水沟中找到了失血过多,奄奄一息的受伤男子。当时该男子身体已经冻僵,但仍有呼吸,杨李松紧急将其送往医院,挽救了受伤男子的生命。

常对妻子说“又要跟你请假了”

从警15年,杨李松与家人聚少离多,长期工作在交警岗位,15年的节假日没有一次在家里度过。看着病床上的老公终于以这种方式陪伴自己,妻子刘玲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15年了,我逢过节就是回娘家,他不是在处理事故,就是在路面执勤,疏导交通。”

“我是一名交警,交警的岗位就是在路上,保护道路畅通是一名交警的根本职责。”这是杨李松日记本里的一句话。为了这份责任,杨李松奉献出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对工作,他是无怨无悔;对同志,他是用生命去保护和关爱;对家人,他却只有深深的愧疚。”杨李松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一双双白色的执勤手套记载了杨李松15年的交警生涯;一组简单的数字书写了杨李松15年来的赤胆忠心。15年来,他磨破了180余双鞋子,同事们说他是用脚丈量着每寸高速路;他抢救了110余人的生命,人们称他为“救护神”;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用他的大爱在信阳550余公里的高速里程上树立了信阳高速交警爱人民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