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范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那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不禁怀念毕生忠诚于国家民族事业的叔祖父——一代抗日名将宋希濂将军。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1938年,抗战爆发,南京沦陷,武汉成为战时首都。是年8月,日军利用徐州会战的有利时机,出动两个师团进军大别山北麓,配合其沿长江两岸兵力,企图一举侵占武汉。
当时在大别山北麓的中国军队,是刚打完徐州会战进行休整的孙连仲部,状态不是很好,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孙连仲已感到力不从心。情况紧急,谁能阻敌于此?孙连仲想到了宋希濂。
宋希濂,字荫国,黄埔一期生,他率领的71军是中国军队中少有的几个德械装备的部队,是一支擅长打恶仗、硬仗的部队。领命后,叔祖父一到前线就观察地形,他将决战地点选在富金山。富金山东连六安,西通潢川、信阳,山势险峻,是日军西进的必经之地。叔祖父率部严阵以待,他将36师放在左翼,88师放在右翼,将前来施援的61师开到固始,军部设在最高峰妙高寺,就是要让官兵们都能看到,军长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孙连仲反复看了地图后对叔祖父说,此地地形极佳,你部如能在此顶住10天,我给你请功。因为要把日军拦截在大别山北麓,只有叔祖父的第一道防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构筑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此时张自忠正率部火速赶往潢川一带,计划在那里构筑第二道防线,胡宗南部也正在赶来的路上,计划在信阳构筑起第三道防线。宋部必须在富金山撑上10天,才能给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1938年9月1日,日军来到富金山,发现地形险要,只能进行正面强攻,日军首先用火炮对山上进行轰炸,炮声一停,日军就对36师阵地发动进攻,守军们浴血奋战,没让日军前进一步。9月2日,日军出动24架轰炸机在阵地上轰炸,大口径重炮也猛烈炮击,整个富金山被炸得像火山爆发一样。接着,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凶猛地冲击富金山的大峡口,阵地上的工事被毁坏殆尽,守军们只能踏着半尺深的虚土,凭借着弹坑和死难战友的尸体顽强地战斗着。经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6师已经没有怕死的士兵,他们都不在乎生死了,只希望在临死前,多杀几个鬼子。日军在36师顽强的抵抗中死伤惨重,一连6天,被中国守军死死地拖在富金山下。此时,日军增派了4个大队,总兵力接近2万人。9月7日,日军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冲击,日军所有火炮向富金山猛烈开火,整个富金山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弹坑,官兵们在这密集的炮击中仍然坚持战斗。一些阵地上,整连整排的官兵牺牲了,但没有人撤退,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人,就会坚持抵抗。激战之中,叔祖父的指挥部也时刻暴露在危险之中,好几次炮弹都落到了指挥部内,但临危不惧的叔祖父始终固守在阵地上,在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每一分钟都有大量官兵伤亡的情况下,不要说普通士兵,就连叔祖父也打红了眼,他每到一个团的阵地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狠狠地打”!仗打到这种程度,日军已明白,想要从正面强攻,是不可能了。日军旧计重施,投放毒气弹。但让日军没想到的是,突然间,从毒气的黄雾中冲出了大批的中国守军,与日军厮杀在一起。原来宋希濂部早有防备,每个班都准备了一桶水、每人一条毛巾,使日军的毒气弹失去了威力。面对屡攻不克的局面,日军决定乘夜色进行侧翼迂回,切断中国守兵后方联络线。可没想到,日军刚一出动,就被宋希濂部第523团1营营长发现,他立即向上级作了报告,叔祖父迅速抽调部队,埋伏在坳口塘,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打了个日军措手不及。虽然日军偷袭未成功,但中国守军也损失惨重。就在宋希濂部死守富金山的第9天,宋美龄冒着日军的炮火来到富金山前线,她沿着战壕一路慰问,官兵们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至9月11日,日军向富金山发射了数万枚炮弹,富金山上精心修建的防御阵地,已找不到一处完好的工事,36师的1万多人只剩下800多人,整个部队已弹尽粮绝,但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师长陈瑞河的率领下,用肉搏战连续击退日军数次进攻。在固始的61师的防御也很顽强,他们在4天内击攻日军6次冲锋,但因实力相差悬殊,伤亡惨重。敌我双方激战到11日16时,叔祖父奉命率71军余部撤出了战场。
长达10天的战斗,71军为北线防区赢得了宝贵时间,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几十年后,当年目睹了富金山战役的固始县老人鄂厚松说:“我们中国士兵英勇啊,71军军长宋希濂带领将士在富金山一带重创日军。”2010年7月,当地群众为纪念在富金山阻击战中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们,自筹资金修建了一座富金山抗日英烈纪念碑。随着海峡两岸的不断交往,越来越多的台湾老兵来到富金山战场,祭奠牺牲的战友,场面十分感人。
1938年的富金山,中国守军用鲜血和生命痛击日寇,为抗战历史谱写了一曲民族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