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昨日,课间休息时间,记者走进信阳市十三小校园,看到几个七八岁的小朋友在教室走廊里走模特步,只见他们前脚伸、后脚蹬,几步一回头,很有模特范儿。
“这是班主任张老师教的,她还经常带我们出去玩呢!”8岁的王恩赐笑得很腼腆。
王恩赐口中的张老师就是三(2)班的班主任张新颖。1973年出生的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玩,但她不是一个人玩,而是带着他们班的小朋友一起玩……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扼杀他们的天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爱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而不是分数至上。”提起她的教学理念,张新颖如是说。
张老师口中的“玩”,不是漫无目的的玩,而是带着她的教育目的去玩。
“带这个班的孩子两年来,我组织班级学生多次到市儿童福利院去看望那里的孤残儿童。通过这种献爱心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创造快乐、收获感动、体验幸福的过程。”张老师告诉记者。
班里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由于婚姻不幸,心里憋屈,经常把火气撒到孩子的身上,致使他冷漠、叛逆,在学校经常打架。张老师经常和孩子的妈妈谈心,希望融化她冰冷的心。慢慢地,她开始同意孩子参加班级活动,后来,孩子不但性格变得开朗了,成绩也有所提高。妈妈看到这些改变,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并且和张老师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经常对张老师说:“是您改变了我们母子俩呀!”
像这样,一开始不理解也不支持张老师的家长有很多,他们后来都慢慢地融入了集体,和张老师成为了好朋友。
“3年来,我们班孩子收获了太多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比其他班孩子差。兴趣、爱好可以促进成绩的提高。”
“读书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导比说教更有力量!”采访最后,张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应该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在童年的路上读着、走着、看着、学着、跳着、唱着、做着、思考着……谁知道哪粒种子会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将来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呢?”